第B3版:文摘周刊

失业农民工提前返乡之后

   在2008年岁末,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他们的季节惯性:曾经欢欣鼓舞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带上简单的家当和漂泊多年的复杂心情,早早地回归故土。
  据调查,从今年9月以来,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约有27万农民工陆续返乡。近日,记者赶赴该省金堂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农民工返乡的种种表情,以及当地的种种应对之举……
关键词 回家
返乡比往年提前两三个月
  突然回家的雷水平,发现4年没归,家里似乎“没了”他的位置。80岁的老母将一间卧室出租给在村里修河的工人,工期要在春节结束。他只好收拾出狭小的楼梯口,暂时安顿下来。
  雷在东莞一家灯饰厂做窗帘,好的时候一个月能领近两千元。但进入今年9月后,来自国外的订单直线下降,工资也逐月减少,12月5日,考虑再三,雷坐上了返乡客车。“今年返乡的人,跟往年相比,要提前两三个月时间。”金堂县劳保局副局长廖先贵表示。
  金堂县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千里沱江之首,1154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人。该县素以劳务输出大县著称,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8万人,2007年劳务总收入达18.26亿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8.26%。
  “在我们村,许多人举家外出打工,娃儿就在那边上学。”金堂县五凤镇玉凤村“大学生村官”徐福升说。因为多年未归,一些人回来后,发现连住宿都成了问题——久未住人的土坯房,大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或垮塌。
关键词 安置
土地难以为返乡农民工分流
  返乡的吴君和妻子寄居在弟弟家里,每天睡到中午,下午打牌或者看电视,带回来的几千块钱已经所剩无几。与吴君一样,因为突然的松弛和每天“有出无进”的生活,许多返乡农民工的心情并不好过。在金堂一些乡镇里,不少热闹的茶馆或者小卖铺,重新成为村里的主角。打牌度日、会见朋友或是喝酒,成为一些返乡农民工度过时光的主要方式。
  “土地拴不住年轻人。”石龙社区书记张红旗分析,寄望土地为失业返乡农民工分流,目前看来并不现实。承包了石龙社区18组100亩土地的钟老板也证实,尽管不少村民返乡,但无人向他收回土地。而高板镇杨溪村目前还在盘算流转2000亩土地。
关键词 就业
劳务供求链艰难有序地建立
  在竹篙镇劳保所大厅里,摆放着两个巨大的展板:家在金堂,回乡创业。上面的招工信息令人心动:成都一家建材公司月薪最高开到了2800元。
  在高板镇,一个名叫严秀华的村民,正试图在周边寻找一份工作。11月17日,严的求职登记编号、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联系方式,由镇劳动所上传到“成都市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在如何安置返乡农民工上,当地正努力扮演好“穿针引线”的角色:搭建转移就业服务平台。
  “这套系统全部实行实名制管理。”金堂县劳保局副局长廖先贵表示,可以查到全县几乎所有外出农民工的个人信息,包括诸多企业的招工信息。“打个比方,如果双流有合适她的岗位,就可以去应聘。”金堂县就业局副局长吴文仁解释说。信息上传后,通过迅速配对,可以缩短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时间和空间。
  不过,廖先贵有一份担忧:此次大量农民工返乡,凸显出基层平台建设的薄弱,“人手相对较少,工作量偏大,设备老化。”平时,包括征收社保费、办理失业证、优惠证和失业就业的人员登记,都由乡镇一级完成。而此次众多返乡农民工的求职问题,也落到他们头上。
关键词 培训
每年上千万的资金压力
  作为安置返乡农民工的重要措施,“培训”已全面进入金堂的用工领域。“看看这条纹路,打歪了。”“不用回针,接着打……”12月11日下午,金堂三星镇一幢白色大楼里,李顺珍正在指导一名学员胡蓉。两个月前,胡蓉还在外地做普通服务生,如今,她已成为一个相对熟练的制衣女工。
  金堂县劳动局在调查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时发现,在5090个人中,有2623人打算“学门手艺”。
  在当地,承担这项任务的有一个就业训练中心、川锅厂技校、金堂技工学校,还有社会上不少短期培训班。
  但廖先贵却有些“不安”。“资金压力太大了。”他最担心的是把老百姓培训了,但没钱给培训机构。培训一人,要补500元。每年,参与培训的人数保持在1.2万人,算下来需要600万元的资金。此外,当地为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的人员,已经开发了上千个公益性岗位。这笔资金每年要投入几百万。“算下来,一年有上千万的资金压力。”作为分管领导,廖担心钱能否到位。
关键词 契机
熟手归来给本土企业带来希望
  每天早上,30岁的易真红就准时在一家被称作“福鑫鞋厂”的厂房里,往返巡视。从沿海返乡后,易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工作。“我们需要易真红这样的熟手。”厂负责人认为。
  在当地,更多本土企业,把视线投向了像易真红一样的返乡农民工。
  12月11日下午,金堂县九龙服装工业园客服部的李丽,挨着打电话询问园区企业的用工情况,每家都发起了牢骚:人手不够哦!一番电话下来,整个园区累计还需要招1000多名工人。这让园区劳保所的陈华洪不由感慨:金堂是劳务输出大县,却有许多本地企业空岗。
  大量农民工返乡,无疑意味着是本土企业的契机。一些部门和企业甚至藉此希望,振兴本地经济。在九龙服装工业园,李丽正和老板们磋商,准备春节时下乡招工。“很多都是香饽饽!”老板之一秦德能憧憬地说,这些返乡工人的手艺和素质截然不同,他希望这些人越多越好,帮助本地企业实现腾飞。
(摘自《成都商报》 辜波/文 2008年12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