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父亲的文笔

  父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宁波农校,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毕业后回乡务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他在农村算是高学历了。印象中,村民们要写信什么的,常请我父亲代笔。我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偷偷地参加一家报社组织的作文比赛,没有得奖,父亲知晓后责怪我说:“怎么不给我看看?”他自信经他修改过的作文,得奖的机率会高一点。然而,少年气盛的我却不以为然。
  以前家里生活困难,父亲一年到头起早摸黑在田间劳作。尽管如此,只要每天忙完农活,他就喜欢坐在楼梯下一间小小的廊屋里看书。这些年家境慢慢好起来了,农活也不像以前那么多,父亲的闲暇时间很充裕,他不爱打牌搓麻将什么的,我就鼓励他在看书之余写点生活小品之类的文章,由我负责打字、修改、投稿。以他60多年的生活积累,写作题材应该是很多的。在我的鼓动下,父亲零零星星地写过一些,至今已发表了10来篇文章。
  记得几年前,父亲写了一篇《贝母书屋》的散文,参加一家报社组织的“农家书语”征文比赛。文章发出以后,他心里就一直惦记着。报社一周发一篇相关的征文,他每篇都认真地看,觉得人家写的也不过如此,但他的文章就是迟迟未发。父亲等得心焦,打电话来问我,会不会是编辑没收到?我说应该不会的,我用两个邮箱分别发了一次,双保险。父亲对电子邮件之类的玩意儿不甚了解,我一下子又不知怎么解释,心里很是有点歉疚。虽说这篇文章是他写的,但没有发表的一半责任,总归是我修改水平不到家。没过多久,征文比赛揭晓,父亲的文章得了三等奖。记得我去报社领奖时,编辑们笑着说:“你父亲是个农民,文章怎么写得这么好?是你代笔的吧。”我说自己只是打打下手而已,编辑们半信半疑。
  爱好写作的人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把刚写好的文章视同新生孩子一般,自我感觉非常好。父亲也是这样,他见我常常大刀阔斧地删改他呕心沥血码起来的文字,很是心疼和不满。他曾写过一篇散文《过年话吃肉》,我看后感觉构思不错,主题也好,就连夜输入到电脑,修改后发给报社,几天后文章刊登出来了。父亲看了报纸却不太满意,说:“还是我的原稿好。”我也不跟他计较,发表才是硬道理,像我这么优秀的打字员,你打着灯笼都没地方找。□生活时空/□崔海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