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袁卫) 记者日前从省农业厅了解到,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省以出口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绝大部分面临出口受阻的困境,导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大量原料购销订单无法履行。许多企业克难攻坚,化“危”为“机”,以高度的责任心支持订单农业发展,撑开订单保护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江山市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是集蜂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公司,产品主销欧美市场。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的产品出口遇到了较大困难,今年前3个月的外贸订单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尽管如此,公司依然以高出市场价的订单价格,履行了总价值数千万元的原料购销订单,仅原材料收购差价一项就损失800万元。“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我们为今后的发展早作打算。”公司负责人说,面对产品价格下跌和销路受阻的情况,蜂农由于基础薄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企业负起责任来,尽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订单、帮助农民。这个时候不帮一把,假如蜂农大量破产,那么等到市场回暖,企业也可能遇到无处求购原料的情况。公司这么做,也可以看作是为今后的原料来源和取得蜂农的信任作投资。
近日,浙江顶味食品有限公司和统一集团签订了价值3000万元的调料大订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金融危机面前,他们增加了科研投入,研发了虾蛋白提取的新技术,从而得到了统一集团的青睐。他们估计今年要和当地农民签订更多的鱼虾购销订单。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订单农业履行率,我省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诸暨市设立了订单农业工作指导站,工商部门选派工作人员帮助制订修改订单文本,指导农户签约,引导合同当事人诚信履约;同时,根据农民诉求,及时上门为农户开展订单合同行政调解。金华市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评选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户和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为他们履行订单提供资金支撑。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农企“掌门人”的苦处。一方面是市场不景气,资金紧缺;另一方面是原料价格下跌、供大于求,企业要履行和农民的订单确实有困难。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在贷款和补贴等方面给予帮助,农民也能适当降低农产品价格,互帮互助,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