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取消“零信访”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全国政协委员盛昌黎就“两高报告”指出,目前许多地方将信访量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不合理,尤其是“零信访”的口号应该取消。
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信访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有意见,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二是信访的功能不可抹杀,而“零信访”则可能会堵塞言路,加深公民与政府之间的隔阂。
在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消除信访不应该成为政府的目的,政府真正要努力做的是消除导致信访不断出现的根源。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渐渐接近“零信访”,达至社会的和谐。
别怪农民工太盲目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进入广东的外省农民工将达970万人,其中约200万人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就业存在较大困难。北京劳动部门的监测显示,春节后返京的农民工返岗数量不足60%,其余全部是“现找活儿”的状态,他们几乎是只带着三四百块钱就开始“闯荡京城”。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这样开始进城务工的旅程,是不是有点太盲目?
其实,在担心农民工太盲目的同时,我们似乎也该思考他们执意离乡进城的背后原因:他们怀念城市的繁华与便利,渴望在城市找到自己的新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要进城改变生活的需求是现实的;当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仅能提供有限的就业岗位也是现实的,这样的供需矛盾要正视也要尽早想办法解决。同时,我们应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乡村的发展变化更加迅速,让乡村变得更现代更有吸引力,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只是向往单向的流动,也愿意并能够在乡村实现自己的梦想。
“乡村医生”下岗,谁给农民看病?
——据《大众日报》报道,80万农民出身的“乡村医生”,是我国给亿万农民看病的主力军。这些“乡村医生”现在大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他们虽然从事医疗工作几十年,但大多数没有学历和职称。按照《执业医师法》对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到2011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无法获得“合法”的医师执业资格,将处于“下课”或“非法”的窘境。
在短时间内,城市里极为有限的医疗资源还难以普及到广大农村。大多数城里医生,甚至是医学专业毕业生,还都不愿去农村,广大农民也不会不得病,他们还得指望身边的“乡村医生”。“既然农村医疗状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就不能让‘乡村医生’下课,而是应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工作要求的医师资格考核等制度,使‘乡村医生’名正言顺,使其在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建议颇为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