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农民工落户城市何以受冷落

  江苏省去年10月宣布四类“优秀农民工”可在就业的江苏城市落户,据最新报道,截至今年7月1日,江苏省符合落户条件的2万多名农民工中,只有6人落户。
  据了解,让子女接受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同享城市更完善的保障,是目前少数优秀农民工申请落户的主要原因。但与那些购房落户、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来人员不同,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只是普通的劳工阶层。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但自身却远没有与城市建立起认同感,而家乡有土地为他们增加了安全感。现在农村土地价值含金量越来越高,相反城市的户籍含金量越来越低。不少稀缺资源,更多时候得靠经济实力说话,比如城市里的好学校,不仅有户口要求,还要求拥有学区内的住房,一个户口并不能起根本作用。
  就农民工落户城市而言,怎样的政策设计和推进路径才行得通呢?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各级政府整体推动,而不是由个别部门负责;应当以年轻的二代农民工为主要的政策设计对象,在推动落户城市的同时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如针对农民工现状而开发廉租房、公共公寓等,促进其融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强培训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等。
(摘自《农民日报》 徐恒杰/文 2009年7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