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在丹麦如何当农民

  索伦是丹麦6万多农民中的一员,他经营着60公顷(约合900亩)土地。在这个农业人口只占劳动力3%左右的国度里,却生产着可供养3倍丹麦人口的粮食,并出口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丹麦最肥沃的土地主要在西兰岛的东南部和南部,其他土地多较贫瘠,尽管如此,丹麦农民还是通过各种手段改良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索伦就是通过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来改变土质。
  索伦种的芦笋远近闻名,他甚至用自己个人的网站推荐农产品。索伦说他不做绿色有机农业,“规矩太多,有很多检查”,然而首都哥本哈根最大的餐馆老板还是驱车两个多小时到他这里购买蔬菜。之所以如此,在这个朴实的农民看来,关键是自己一直在做实验。比如他成功地用芦笋酿造啤酒。他指着田地旁长势正旺的一种像大树一样的植物说,这种植物的基因很好,他准备与荷兰的一个基因机构合作,培育新品种。
  在丹麦,大约有3000多名技术顾问服务于6万多农民,他们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这被誉为是农民参与、组织、控制农业的技术服务系统,全部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上世纪70年代,丹麦正是借助自己的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抢占了原本由美国控制的市场。
  在索伦的眼中,似乎所有的技术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实践。他对记者说,他对中国和泰国的农业感兴趣,“不知道那里的农民怎么种植”。
  丹麦农业的发展可追溯至18世纪的土地改革。在18世纪80年代前,丹麦90%的土地归王室和大地主所有,只有 10%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经过一场土地改革后,90%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而且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丹麦农民对自己的土地,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除了享有土地产权外,还拥有地上一切事务的发言权。最近瑞典的一家公司准备在索伦田地周围建24个风车,这些风车在15年内将会有2000万克朗的收益,但是索伦坚决反对。“我喜欢这里的风景,在这里可以和大自然形成一种平衡。”他联合了周边的农民向政府提出新的选址建议,“已经有两个市长给我打过电话,说他们会考虑。”
  事实上,政府也用法律保障这些农民的利益。丹麦能源局的官员告诉记者,如果在私人土地上建风车,需要做评估,征得居民同意。
  索伦家门口有两个大的分类垃圾桶,这在很多大城市都不可能见的情景,竟然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乡下农庄出现。在丹麦的法律中,规定所有的土地必须用植被覆盖,裸露不能超过一定时间,所以,这里到处是绿色,农民已和自然融为一体。
(摘自《南方周末》曹海东/文 2009年7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