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周刊

大学生“村官”为何“虎头蛇尾”

  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正随着合同的纷纷到期,日益感受到现实与当初承诺之间的巨大落差。
  入职之初,他们几乎都得到过让他们心花怒放的承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巨大可能性。大学生“村官”下意识地产生这样的错觉:一旦合同到期,进入这样的单位会变得非常容易。当烟雾散尽,承诺落空,自认青春被消耗的部分“村官”开始牢骚抱怨。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村官”政策前后巨大落差的背后,有大学生的轻信,但最主要的,是部分官员在利益支配下的短期行为。其表现有二:一是在“村官”招录时卖力吆喝,并下意识地夸大其词;二是在“村官”的出路建设上不负责任。河南商丘市一乡党委副书记坦承:“在‘村官’问题上,我们也都没有考虑得很长远。”
  记者对北京郊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显示,在合同期满时工作仍没有着落的“村官”中,弥漫着一种消极的情绪。前述乡党委副书记告诉记者,他们之前对“村官”的承诺,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也不是一定会实现。“关键是看现实如何变化,如果确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也没有理由不给他们。”但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的事例证明,有时候确实存在给“村官”的岗位被其他人占据的可能。《新京报》的调查显示,该区1999年招进的200多位“村官”的编制没有解决,而100多位各级领导的家属或亲属却在此间“转正”,其中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较低者。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7月2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