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1949年新中国统一财经始末

  部队向前进,票子向后退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9年,大势已定。共产党控制地区的经济形势却很不乐观。
  从1月起,物价连续上涨。
  进入新解放区的野战军,无法像过去那样得到根据地的直接物资补给,中央只好用发行货币来支撑部队。时任中财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后来回忆说,当时最为严重的情况是收支脱节:收入的大头是公粮,都掌握在地方手里,其他税收也有一大半由地方掌控。但是野战军“吃皇粮”,由中央支付,“收在下面,支在上面,中央的日子就过不去了。发行钞票主要是中央有亏空。”
  到7月底,人民币发行总额达到2800亿元,是1948年底的15倍,且多集中在大城市。
  1949年4月,中央两次致电东北局,要求陈云速到中央主持经济工作。5月陈云到北平筹备一个全国性的财经领导机构:中央财经经济委员会。
上海暂时是个包袱
  1949年夏天,邓小平从上海回京。他向中央汇报说,上海“煤粮两荒。工厂原料缺,运输贵,开厂难,学校多,税收少,开支大,被迫大发行。提出厂校及人员疏散,向各解放区求援”。陈云随后致电东北财经委副主任李富春,除了向上海运输粮食,还要准备接收一部分上海工厂学校。
  就在陈云到达上海前一个月,投机商操纵上海银元价格暴涨,带动物价上行。随后又转向大米、棉纱等物资领域,导致上海7月物价比6月上涨1倍,并波及北平、天津,致使两地物价一个月内上涨3倍以上。
  7月,由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五大解放区财经负责人参加的财经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也是所有共产党控制的地区,第一次坐在一起商讨财经对策。由各大区承担粮棉调拨任务,共同帮助上海恢复生产——从老解放区调棉花,从北方调煤,从上海周边和四川调大米。
  陈云提出,上海是个好地方,但暂时是个包袱,要从全局、全国看问题,把支援战争放在第一位。
小困难服从大困难
  由统一调拨粮棉解决上海问题,会议的中心转移到了全国形势上。
  会上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统一财政收支,统一金融管理,统一重要物资调拨。当时对于统一财经,认识并不相同。有的负责人认为统得太早,有的则认为根本不可能。陈云解释说,实行财经工作统一管理确是提早了,但是困难并不算大,“我们不应因为统一管理工作方面的小困难,而造成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大困难。”
  上海财经会议最后估算了1950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着手统一全国财经。陈云提出,第一,统一税目、税率,加强统一征管;第二,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发行库,进一步掌握货币发行权;第三,建立粮食公司、纱布公司等,统一购销。他特别提到,各地区对原属野战军的支援物资,一般要由中央统一调度。
  之后,投机分子开始集中攻击纱布,上海爆发了“棉纱风波”,但中财委按计划调拨物资,一战而胜,1950年春节,又打赢了“米粮之战”。
  集中调拨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加之1950年战争收尾,物资需求减缓,新中国的经济终于走上正轨。
  1950年3月,当时的政务院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财政会议,进一步明确统一全国财经。根据这个要求,成立全国编制委员会、颁布各级军政机关编制和待遇标准,政府机关及军队不得自行添招人员。
  至此,自1911年来,广阔的中国大地,第一次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过去近40年间中国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被彻底清除。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山旭/文 2009年8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