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农村工程为何没有农民身影

  今年3至5月间,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在对该省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国家投入了数亿元资金兴建的沼气池,报废率超过90%。报废的主因是,政府主管部门明知砖混结构不能适应当地的寒冷气候,却毫不在意,强令推广砖混结构的沼气池。
  一项好好的惠民工程办成了扰民工程,根源在于农民参与的缺失。一项覆盖全省所有农村的工程,何以看不到农民参与的身影?有关部门过分迷恋权力的封闭运行,其初衷可能是希望把好事办好,能够比较迅捷地把温暖传递到每一户百姓家中。然而,权力的不公开运行,除了严重挫伤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外,还容易导致黑色利益链条的形成。
  一些农村“沦陷”的前提,是农民对于公共事务丧失了话语权、参与权;而农村的振兴则有赖于这些权利的回归。
(摘自《新京报》胡印斌/文 2009年9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