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农民李登海的玉米传奇

  “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上世纪70年代,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任农科队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知美国的玉米每亩最高产量达到1250公斤,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几十年来,李登海不断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了从农民到科学家、企业家的精彩转型。
  李登海先后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专业奖项;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最能准确彰显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两个载入史册的人物,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创始者;另一个就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始者。
一个铆足劲要赶超美国的农民
  出生于1949年的李登海,对饥饿有切肤之痛:三年自然灾害,尝遍野草树皮,外祖母被活活饿死。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春,李登海了解到,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建的先锋种子公司,把春玉米亩产提高到1250公斤,后来华莱士还当上了美国副总统!当时,山东玉米亩产仅二三百斤。“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初生牛犊不怕虎,毛头小伙的心里升腾起梦想。
  1974年,李登海被公社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在这里他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作物栽种的全套本领。按照传统种植方式,玉米一年只种一季。铆足劲要赶超美国的李登海,显然等不及。于是他突发奇想:海南岛的秋冬季正是玉米生长季节,到海南去种玉米!
  1978年冬,李登海带着干萝卜丝和海带,带着3个人乘车换船,辗转10余天,来到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荔枝沟,租赁土地种玉米。从那以后,每逢秋冬季,李登海就来到这里种玉米,住的是漏雨透风的茅草屋,穿的是汗迹斑斑的破衣裤,巡夜时睡在地垄里,头脚套着麻袋抵御蚊虫。常年强紫外线照射、超负荷劳动,给李登海带来多种疾病。1986年,他患上美尼尔氏综合征,煎熬11个昼夜,仍强撑着如期赶到海南。在玉米地里长时间站立,痔疮好了又患,先后动过5次手术。1991年,脑血栓又一次侵蚀他,救治70多天才逐渐康复。
  从事玉米育种37年,除头7年外,李登海将玉米一年繁育3季,相当于生命延长了3倍……
  一碗面条触发灵感
  李登海与玉米打交道,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培育高产品种,二是进行高产攻关。一个玉米新品种,从最初选育到品种稳定,成功几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有的人苦苦探索一辈子也无法修成正果。最初,李登海天真地以为,赶超美国纪录指日可待。他用8年时间,从全国收集了100多个最好的玉米种子,先后种植140多块试验田,亩产却始终达不到700公斤。
  原因在哪里?李登海苦思冥想不得要领,天天窝在玉米地观察却找不到突破点。一天,妻子张永慧把一碗面条端到床边。李登海拨开面条,碗底露出了鸡蛋。“有了!”他茅塞顿开,冲出家门,跑进玉米地。妻子这碗荷包蛋面条,让他悟出了拨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李登海用“掖107”作母本,在海南育出我国第一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2号”,开启了我国玉米育种新时代。当年秋天,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掖单2号”杂交玉米创下我国当时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0岁、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步跃上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此后,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我国夏玉米亩产纪录屡屡被李登海刷新。我国玉米栽培界和育种界专家学者评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取代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玉米栽培和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大绿色革命。”
  2005年10月,李登海再攀高峰:凭借“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以1402.86公斤的单产,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至今。至此,他已先后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30多年来,李登海育成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全国累计推广达10亿多亩,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后半生愿望: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玉米
  1985年4月,李登海的掖县后邓实验站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民办农业科技实体。1998年,李登海成立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登海种业在深交所上市,李登海以超过11亿元的纸上财富,赶超了袁隆平,于是媒体又给他添了个光环——中国科学家首富。
  “身价只是纸上的数字,我只对玉米育种和高产攻关感兴趣。”李登海说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争取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玉米。
(摘自《人民日报》徐锦庚 宋学春/文 2009年8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