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我军第一辆坦克诞生始末

  蒋泽民同志离休前任军委总后勤部车船部副部长。1946年3月,蒋泽民到东北局所在地梅河口,此时,我军正准备解放长春,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并兼任吉林军区司令员的周保中得知蒋泽民曾学过机械,就决定由他负责收拢日军投降后遗留下的坦克,组建我军坦克队。
  我和周司令员来到长春外围孟家屯。这里是原日军坦克基地,有七八十辆坦克停在那里,小的5吨,大的18吨。但苏军为维持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临撤出长春前,对大批武器做了处理,这些坦克绝大部分被炸毁。
  周保中紧皱双眉,围着这堆废钢铁转了一围,目光坚定地对我说:“泽民,别愁,这难不住咱共产党人,你设法找几名技术人员,从这废铁堆中找出有用的零件,拣零凑整,设法修复几辆,投入攻城战斗。
  我立即找来三位伪满时期的汽车司机,七位曾经在日军中驾驶或修理过坦克的技术人员,领着他们起早贪黑地干,终于找到两辆没有完全炸毁的坦克,以它们为主体进行修复。经过7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在4月12日修复起第一辆坦克。
  车体修复后,我们又装上炮栓和瞄准镜,没有炮塔上的小盖,就用日军丢弃的钢盔代替,里面用铁丝拴牢。车内无线电设备全遭破坏,无法补救,只好不用。经过检试,动力、转向和变速系统还凑合。于是找来汽油,准备打火试车,然而马达不灵,又从附近部队借来一辆汽车,用汽车牵引打火。随着一声轰鸣,马达启动了,我军第一辆坦克终于诞生了!
  与此同时,有人反映苏军撤走时曾掩埋一些武器弹药,我们又相继挖出坦克上所缺的机枪4挺,五七炮身4件。
  4月14日,攻打长春的战斗拉开了序幕。我这个坦克“队长”带着4名乘员(修复坦克的技术人员),驾驶着第一辆刚修好的坦克,来到长春东郊二道河子。攻城指挥所就设在这里。
  战斗打响了。二道河子西北角宋家洼子的敌人,凭借一个地主大院中的几个暗堡,把我攻城的吉林军区77团一个营压得抬不起头。营长焦急地请求坦克支援。
  经司令员同意,我们开着坦克随增援部队来到宋家洼子。在确定敌人没有重武器后,我们驾驶着坦克向敌人攻去。我从炮镜目测到敌人暗堡大约距我40多米,开始射击,可坦克上的机枪只打了三枪就卡壳了,炮弹一发也没打响。我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好把坦克开回去。
  回到二道河子,我们检修发现炮针过短,机枪零件破损,这大概是日军投降时破坏的。我们修好后,又沿着原路把坦克开了上去。这回打响了,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暗堡里面十几个敌人飞上了天。接着我们又连开三炮,一炮一个,三个暗堡全被摧毁。这一仗共歼敌700多人。
  战斗结束后,周司令员握住我的手兴奋地说:“打得好!这回可解决大问题了。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只能靠手中的步枪和很少的子弹同敌人拼,今天有了坦克,打攻坚战时胜利的把握更大了。”
  4月15日上午8点多,战斗进入对峙状态。周司令员让我们给指挥所送信。此时,指挥所已转移到伪皇宫北边附近的义昌园面粉厂,其间要经过一段高地。国民党军队死死困守在利用伪皇宫城墙筑起的坚固工事里,集中火力封锁住这段高地。我们部队难以靠前,只能在远处形成包围圈,虽先后派出步兵、骑兵通讯员,但都没有冲过去,情况很紧急。
  我们出发了,坦克在高地上刚一露头,敌人的机枪、步枪就向我们猛烈扫射。然而这些轻武器奈何不得坦克,敌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大摇大摆地开进义昌园院内。遵照周司令员交待,我把信交给曹里怀。他很高兴,看完信后详细询问了坦克的吨位、性能及使用情况。
  为了让我们心中有数,曹里怀向我们介绍了伪皇宫里的敌情和工事构筑情况,又带着我们到面粉厂最高一层楼观察伪皇宫北侧的地形。居高临下,我们把敌人的工事和上下炮台看得清清楚楚。根据掌握的敌情,我们决定试试,也进一步检验坦克的威力。
  中午过后,我们驾驶坦克离开义昌园向南行驶,刚转弯面对伪皇宫边墙的一个炮台,炮台里的敌人向我们猛烈开火。我们加大油门快速行驶,在距炮台二三十米时,轰隆一声响,炮弹正击中炮台的上半部,顿时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枪声停了,一片鬼哭狼嚎。我们乘胜从左翼跃进,从东侧又连开两炮,全部命中,几分钟内,这个炮台就全部“报销”了。
  站在面粉厂高楼上观阵的曹里怀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回来向他报告时,他连说:“打得好!打得好!”
  16日清晨,另一辆坦克也投入战斗。经过4天4夜的激战,长春解放了。周保中司令员和吉林省军区有关领导,接见了我们坦克队全体队员,对我们在这次战斗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给予很大鼓励。
(摘自《人民政协报》2009年10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