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复苏,2004年首次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春节后再次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工荒的背后是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巨变:60后、70后正在退出历史舞台,80后、90后正在崛起,他们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通过对新生代民工调查发现,他们要饭碗更要有发展。河南小伙小孙在深圳打工3年,已经换了10多家企业。如今,在一个手袋厂工作尚不到半年时间,又不想做了,他说,自己在手袋厂是一线普工,这工作太苦太累收入低,更关键的是没什么发展前途,自己想寻找发展前景好点的职业,但是觉得比较难。像他这样频繁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并非少数,对于跳槽的原因,他们给出一个类似的答案:要饭碗更要有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观念上与老一代农民工差异甚多。老一代农民工属于生存型农民工,为养家糊口到城市打工,心里明白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但二代农民工属于发展型农民工,较不缺吃穿,进入城市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想一心脱离“农门”入“城门”。和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消费的欲望强烈。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
专家表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产业工人的升级换代,即从传统农民工全面升级为现代劳工。但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并没有跟上产业工人的升级换代。
中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表示,我国民工荒的出现也与目前的教育体系有关。“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以服务产业资本扩张发展阶段为目的,而是按照美国式的教育,主要培养高端人才。”温铁军指出,事实上在产业资本扩张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是大量技术性人才。民工荒问题不仅需要企业应对,更需要国家应对。政府投入应从主要投向物转到主要投向人,投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向教育和文化,投向民主与法治。
(综合自《南方周末》、《南方日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