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畜牧兽医

水禽旱养,一条养殖好路子

  发展水禽养殖不能污染环境,这是湖州众旺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水禽养殖是水乡湖州的传统产业,当地养殖户一直以来都是利用四通八达的河道进行养殖,但这种养殖方式易对水质造成污染,而水禽养殖作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又涉及到湖州南浔区善琏镇周边10多个乡镇、1630余户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仅善琏镇樱桃谷种鸭年产值就有1亿多元。
  怎么办?“作为樱桃谷种鸭养殖龙头企业,我们理应带头走生态养殖之路。”沈建良说,他们率先将养殖场搬至内陆,利用水塘进行养殖,并逐步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了养殖粪污对外河水质的污染,实现了养殖模式的第一步改进。
  但采用水塘养殖模式,用水量仍相当大。通过与省农科院的合作,众旺禽业积极探索集约化水禽旱养技术,改水池为嬉水沟,既节约土地,又大幅减少了用水量。
  据测算,水禽旱养模式可节水80%,节约土地30%。养殖污水先进入集污池,再经三级沉淀池,72小时沉淀和厌氧发酵处理后,进行初步固液分离,通过氧化和生物净化处理后,废水已完全符合农业灌溉标准,可直接排放至农田。同时,采用水禽旱养标准化技术,料蛋比、产蛋率、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等技术指标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均有明显提升,且旱养、嬉水沟易于消毒处理,疫病防控得到明显加强,发病率显著下降。
  水禽旱养技术试验成熟后,众旺禽业依托建旺禽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推广。目前,该社110名社员已全面完成外河向内陆搬迁,并带动当地近半数养殖户应用了水禽旱养和半旱养(水塘)养殖技术。大量水禽的内迁及水禽旱养标准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养殖对当地水质的影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养殖效益。
  目前,当地部分养殖企业还开始试验探索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将养殖污水处理后,排放至鱼塘中,用于淡水鱼和小龙虾养殖,再将通过养殖净化的水,用提水泵回用至樱桃谷种鸭的嬉水沟,实现“鸭-鱼-鸭”水体循环利用,真正做到养殖废水零排放和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卞继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