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中国人对世界的N个看法

中国 怎么想?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著名的广告语通过励志的手法使李宁公司一跃成为与耐克、阿迪达斯竞争的头号选手。“一切皆有可能”从品牌宣言到大众励志圣经,并经由街头文化的传递与普及,演变为一场深刻的生活哲学课。“一切皆有可能”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敢想、敢干、敢于冒险的心态实录。从委身于集体主义精神与从众心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张扬个性、释放才智、呼唤“我世代”的到来。因此,既诞生平民选秀偶像李宇春,也产生审丑法则下的芙蓉姐姐;既有体育英雄刘翔和姚明,也有扶不起来的中国男足。“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想象不一,也决定了汲取不同的思维和态度。
  万物都在生长,一切皆有可能。
一代不如一代
  对着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充满哀怨地絮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几乎成了表示人精神层面衰老的标志——这在鲁迅那里早就用九斤老太演绎过了。在社会的宏观大视角下,“一代不如一代”显然缺少数据的实证支持。说这些话的人,不过是在把“下一代”和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完美“上一代”作比较而已。
  而“上一代”面对“下一代”,弱弱地说“一代不如一代”——用自己成年人的智慧去对比“下一代”未成年时的稚嫩。他们至少忽略了一点,他们该对自己的下一代负责。如何用更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上一代”和“下一代”,光做比较是无趣的,彼此接纳和尊重才最重要。
饮食定生死
  人与食物永远是一对矛盾。没有食物会挨饿,食物多了会胖。
  从饿死人的旧社会,到饮食不当造成身体垮弱,再到进入文明社会,饮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每一次重大疾病的背后都能找到饮食的身影。“民以食为天”,从一定意义上说,饮食左右着一个国家国民的体质和国民健康的综合实力。
  这是一个不饥不饿的年代,整个社会处于食积状态,肠胃相对满实,挑食、厌食严重,各种新花样层出不穷,我们广泛涉猎,却又消化能力有限,但这是一个性格急躁的时代,新的物质还没有消化,下一个饭点即刻来到,各种鲜辣香料刺激胃口,被动地吃进更多。
  我们相信饮食定生死,是相信有因就有果,是相信积少成多,凡事有度。治大国如烹小鲜,人生如菜谱,我们的饮食哲学足够丰富,吃喝文化异常发达,甚至衍生饭局生态。饮食不只定生死,那毕竟太漫长,饮食能定得失,定发展,定前途,短小平快。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广州大学辩论赛曾以“‘熟人社会’在当今中国利多弊少”为题,辩论前的引言是:“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没关系的找关系,找了关系就没关系”——这句话披露的是中国熟人社会的真相,连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都明白。《美国的社会孤立:二十年来核心讨论圈子的变化》里陈述过美国的经验:“拥有知心朋友就相当于构造了一道安全网,朋友数量的下降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当朋友与个人生存空间、发展被社会文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搭档,朋友问题本身就构成了压力问题;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一项“大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提示,96.5%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中国青年报》有调查显示,7成人认为同窗情不再温暖;有干预中心统计,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问题导致职场人8成有心病——班级危机、宿舍危机、办公室危机,中国的年轻人一边啃父母的老,一边将“出门靠朋友”当成压力——在不断变化的熟人社会,朋友数成为个人的成就指标。这种朋友工具化的选择,在造就手眼通天的商业之前,可能先制造的,是批量的忧郁病人。(待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