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各国纷纷出招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经济强国近年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难给他们带来沉重压力。为应对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各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缓解就业压力。
韩国:国家出资提供实习岗位
  目前韩国共有约207万名29岁以下大学毕业生处在无工作状态。另外,还有17万大学毕业生每周工作时间低于36小时。
  韩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未就业青年进行实习。除中小企业外,“青年实习制度”还拓宽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机构。据悉,这一制度在2009年为青年失业者带来了约10万个就业岗位。
  韩国政府还鼓励高校聘用毕业生担任实习助教或实习研究员,并进行相应职业培训;在企业中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以减低新进人员薪酬的方式,雇佣更多新人。
  尽管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但一些学生认为,政府主导的实习岗位均为“非正规就业”,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都偏低,且存在发展前景渺茫等问题。许多人在实习结束后并不能成为正式员工,面临再次失业。再加上有些岗位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技术含量并不高。
日本:政策引导紧急人才培养
  截至4月1日,日本2010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8%,创下自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出生于比较富足的年代,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快乐地工作,所以很多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今春早稻田大学毕业的近万名本科生中,24.4%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12.6%的人则因备战资格考试等而放弃就业。
  近年来,日本的医疗、护理和福利机构都出现人才不足的状况。为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投身这些行业,厚生劳动省推出“紧急人才培养暨就业支援基金”项目。满足一定条件的申请者在接受职业培训期间,每人每月可得到10万至12万日元的生活补贴,而承接培训项目的机构则每月可得到6万至10万日元不等的鼓励奖金。
德国:完善职业教育“解放”大学
  尽管就业率一直是德国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大学生就业并不在此之列。良好的分流教育制度、紧密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及合理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德国大学生可以从容面对就业。
  通过中学时期的分流,约有三分之二的德国学生进入了日后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学校,但这部分学生将来的工资薪酬不比大学生低。
  在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在企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内是学生。企业获得了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同时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并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学生则获得了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联系,同时赚取了相应的收入。1991年至2000年,德国企业平均每年为每个学生支付7344欧元,而学生每年创造的收益为5765欧元,两者相抵后企业纯支出为1579欧元,平均每月仅132欧元。同时,德国政府也在政策上给予提供培训学生岗位的企业各种优惠,如税收减免和培训补贴等。
(摘自《新民晚报》陈怡 齐威 聂云 郑启航/文 2010年6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