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告,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0.3%。倒春寒、高温被认为是这轮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然而与“天灾”相比,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老弱妇孺成为种粮主力,这一情景更令人担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此前就表示,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依靠老弱妇孺支撑的种植业如何满足这些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才是真正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江苏省盐城市新界村,全部人口2056人,目前村里仅留有600-700人,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种地的以50岁左右的居多,而且种地主要是解决口粮,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
新界村的劳动力空心化并非个案。今年7月,跨国农产品巨头孟山都公司在广西南宁市以北100多公里的马山县古统村举行玉米种子现场销售会,到场的主要是小孩和老人,20~30岁的年轻人难觅踪影。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坦承,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地区已出现粮食生产口粮化、兼业化势头,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摘自《第一财经日报》胡军华/文201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