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典型报道

茶花开了,茶油更香了

——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科技特派员王开良

  编者按:我省林业系统自2003年开始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8年来,已累计下派252人次赴35个欠发达乡镇工作。广大科技特派员不负众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欠发达乡镇实施了一大批林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导林农调整林业结构,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今天,本报选取部分科技特派员代表,报道他们在欠发达乡镇工作的点点滴滴,激励广大科技特派员更好地扎根农村,把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带给农民。
茶花开了,茶油更香了
——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科技特派员王开良
  今年,缙云县石笕乡的油茶又将是个丰收年。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油茶林,少的七八亩,多的十几亩。全乡拥有油茶林9400亩,年产茶油50吨,有“缙云油库”之称。
  2005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经济林研究专家王开良就在这里当科技特派员。
  过去,石笕乡的老百姓谁也不重视这满山的油茶林,有多少收多少,产量很低。但自从王开良到该乡当科技特派员后,他们才知道油茶林如果种得好,每亩可产60到100斤油,收入可超过1000元。
  王开良从事油茶研究已有10多年。记得刚到石笕乡的第二天,王开良就跟乡党委书记说要上山,因当时正好是6月份,是油茶高接换冠的时机,他想尽快选定地块,帮助农户改良品种。
  一进入油茶林,王开良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了有关油茶实生苗和嫁接苗的区别,还用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打比方,指出品种是提高产量的根本,让种了几十年油茶的农民重新认识油茶、了解油茶。他指着一株结果较多的油茶树说:“大家看这株茶树虽然结果较多,但果实偏小,单果重不到10克,而且大小不一,采摘花工大。而新品种单果重在15-25克左右,采摘时间可节省一半。”“这里大部分树都是稀稀拉拉地结了几个果,1亩最多结200斤果,榨成油还不到10斤。但如果用上新品种嫁接苗,1亩可结果1000斤,比实生林高5倍以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实生树高矮胖瘦都不一样。”他指着一棵主杆有四五米高的油茶树说,“这么高的树采摘不方便,爬上去既危险采摘又慢,一天采不了多少。而用新品种嫁接苗造林,主杆不明显,加上种植后前三年采取摘心打顶处理,成年树树高一般不会超过3米,人只要站在地上就可以采到,一个人一天最多可以采800斤。”
  当天晚上,他又和乡干部一起商量如何全面提高石笕乡的油茶效益,并初步形成方案。第三天,他就带领七八个农民上山,开展高接换冠新品种示范。从怎么选嫁接树、怎么锯、如何处理锯口,到如何削芽、插芽、套袋、绑树枝,他边讲边示范,一遍两遍,毫不厌烦,直到大家完全掌握为止。通过几天示范,大家不仅掌握了油茶高接换冠、科学管理的技术,而且对发展油茶充满了信心。
  王开良不仅关注油茶生产,还重视油茶加工。郑松俊是石笕乡从事油茶加工的一名个体户。王开良一直惦念着老郑的工厂,听说老郑要申请茶油品牌,他就帮着查找有关生产、食品、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资料及相关手续;听说老郑想买一套油茶加工设备,他又二话没说帮忙查找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型号、价格、联系方式,并最终确定卖家。每到石笕乡,王开良都要到老郑的厂房去看看,并和老郑商讨有关茶油的生产、市场、品牌等问题。每次老郑想留他在家里吃饭,他都坚持回乡食堂吃。
  王开良是亚林所青年科技人员中的骨干,他同时承担了多个项目。每次来到石笕乡,他都带着笔记本电脑,他说这样就不会耽误单位里的事。在石笕乡,每天从村里或山上回来,他都要打开电脑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在山上,他会一连接到三四个电话,都是询问油茶抚育管理方面的事,他都不厌其烦,说得仔细、明了,直到对方完全明白。平时,只要出差在外,他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科研工作是没有休息天这个概念的。
  作为省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他不仅关心石笕乡的林业发展,同时还帮助周边乡镇解决一些林业问题,并和缙云县林业局、科技局一起,对缙云油茶的发展做了一个长期规划。
  王开良为石笕乡山区群众带来了振兴油茶产业和发展致富的希望。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