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典型报道

种好“科技竹”

——记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高培军

  •   毛竹是衢州市衢江区举村乡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该乡自2009年开始,开展了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示范建设,农民管理竹子的水平明显提高,以竹脱贫、以竹致富步伐加快。这些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高培军。
      高培军是2008年到举村乡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到了举村乡之后,高培军通过调查了解,把提高竹林的综合生产力,实现竹林丰产高效作为工作目标。他牵头成立了举村乡竹子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对全乡竹类资源分布状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毛竹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区划方案,构建笋用林、笋材两用林、材用林等3种经营类型技术集成体系。
      笋用林:开展竹林冬笋、春笋和鞭笋等三笋产品构成调控技术研究,构建以竹林结构调整、水分定量管理、配方施肥、土壤管理为核心的配套技术体系。
      笋材两用林:构建以笋竹产品构成调控、竹林结构调整、土壤管理等为核心的配套经营技术体系。
      材用林:构建以竹林结构调整、适当追肥、轻耕型土壤管理等为核心的配套技术体系。
      专家小组根据低产低效毛竹林成因分析,提供了一套符合当地农民认知观的集成技术体系:对具有一定生产潜力但长期失管、或经营水平低下、或技术不当而造成低产的竹林,施以优化土壤管理、调整竹林结构、适当增施追肥为核心的低产林改造技术体系;对丰产低效竹林,通过调整笋竹产品结构,优化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丰产高效;对因生产条件落后造成的低产低效竹林,改善以竹山道路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激励林农加大投入。
      最好的技术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发挥作用。高培军牵头建立核心示范基地两个,总面积600亩,其中,以冬笋为主的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低产低效竹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示范基地300亩,辐射推广面积3000亩。为便于林农理解,高培军专门制作了简洁明了的生产模式图,深受林农欢迎。根据今年对核心区示范户的抽样调查,毛竹冬笋型笋用林或笋竹两用林平均每亩新增冬笋30-40公斤、春笋50-80公斤、竹材250-300公斤,按实际售价计算,实际每亩年新增产值450-600元;低产低效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示范基地与一般笋竹林相比,竹笋产量提高30%,立竹数量提高50%,实际每亩年新增产值230元,经济效益显著。
      举村乡是乌溪江库区重点乡镇,为减少水源污染,高培军在基地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轻耕或免耕型土壤管理技术,推广使用毛竹专用肥。由于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土壤肥力得到保持和提高,土壤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区域环境不断改善。 (浙江农林大学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