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即将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了硬性的规定。水利部的一位官员证实了这一消息。据了解,水利部计划和规划司已经在着手相关的水利设施规划工作,而“最后一公里”将成投资重点。
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仅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就达2.7万亿元。按去年数据测算,一年用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金额将达2700亿元。
目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就是没办法通到田间地头,而农民自身由于资金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弱等问题,也无法承担起最后一公里沟塘渠堰的建设。“这次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研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称。
社科院农发所副所长杜晓山称,一方面,各地都在上马投资一些大型的水库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另一方面,当地中小型水库病险率高、渠道垮、堵、淤、漏等现象却迟迟得不到解决,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也大多是重“大”轻“小”。“从经济动力来讲,地方政府没有多少积极性去投资搞农田水利建设。因此中央政府势必会把农田水利建设的进展力度作为考核地方主政官员的指标之一,通过这样的奖惩机制来强行约束地方政府把资金落到实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综合研究室主任郭建军称。
专家建议,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投资的决策权应当适当下移。此外,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之外,也需要鼓励各种民间资本通过捐赠、公益投资等多种渠道进入农村地区。同时,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监督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维护工作,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多方合作机制。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孙春芳/文 201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