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浙江畜牧兽医

一辈子“盯牢”兔子不放

  对2010年的浙江畜牧业来说,有件事是值得记一笔的——“浙系长毛兔”正式获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成为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级新品种审定的畜种,也是我国评定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兔种。作为这个配套系的三个品系之一,宁波镇海巨高长毛兔,也由此更加声名鹊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一定能成!”这是培育了该兔种的宁波巨高兔业良种基地掌门人张刚追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在事业上的真实写照。
重整企业 打响品牌
  凭借对养兔事业的执着,2007年7月,张刚追接手了原来的镇海种兔场。那时候,该兔场的“巨高”品牌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辉煌后,业绩出现下滑,巨高兔业在业界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刚接手时,该养殖基地有一批建设到一半的新兔舍,张刚追果断投入经费将其完工,并配上高标准的绿化设施,还修建了污水回收利用系统。他将新兔舍划分为A、B、C三个养殖区,分别培育獭兔、长毛兔和实验兔,待时机成熟再培育价值更高的药用兔,并与其他养兔基地和兔农进行对接。
  为重振本地种兔品牌,张刚追每年投入20万元,在《中国养兔》杂志等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宣传“巨高”品牌,为品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巧卖兔子 惠及兔农
  安徽兔农刘奇说,“巨高”兔子品种好,产毛量高、产毛周期短,而且不用担心销售,公司帮忙卖兔毛、兔肉,内脏和下脚料也回收,效益增加了,风险也小。因此,养兔几年来,“巨高”品种一直是他的首选。
  张刚追说,“兔里兔外,一身是宝”,兔毛、兔皮和兔肉都是兔农的收益来源,但兔产品市场时有波动,散户养殖规避风险能力差,为此,“巨高”兔业充分利用自身规模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帮周边兔农代销兔毛、兔皮和兔肉等产品,同时,还以一只兔子7元钱的价格收购散户难以处理的内脏和下脚料等,统一处理后用于生物制药和宠物饲料。
  现在,兔脾脏、兔淋巴和兔血等也都成了可以卖钱的抢手货,甚至以往避之不及的兔粪,经过打包、发酵等工艺处理后,也能作为营养肥料远销福建、海南,实现了整兔的科学利用。
  这一系列举措的开展,不仅让“巨高”做大了市场,同时也帮助周边兔农降低了养兔风险,增加了经济收入。
整合资源 做强做大
“镇海土地资源稀缺,如果我们把经营思路定在规模养殖上,很容易碰到土地瓶颈,”张刚追坦言,“土地因素是约束粗放型养殖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走集约经营道路,做兔业龙头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而且,我自己的性格又喜欢挑战技术难关,培育优良长毛兔、獭兔和实验兔新品种是一个不错的挑战。”
  为此,“巨高”兔业同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生科院和浙江医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他们来了解国内外种兔培育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此外,“巨高”兔业还同生物医用公司合作,充分挖掘兔子的科研价值,共同拓展实验兔和药用兔市场。“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将种兔选育做精做强,向兔业一流行列进军,真正成为全国兔业龙头!”张刚追坦言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施珊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