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邵幸)今后在绍兴市场上买水产品,如果发现鱼的质量有问题,可以根据记录很快查到源头,从而有效控制病鱼流入市场。今年,绍兴几乎所有农民合作社、规模以上鱼塘都已实行三项记录追查制度。从鱼塘生产基地到餐桌的管理链已基本建立。
今年,随着绍兴8.6万亩标准化鱼塘改造完成,三项记录追查制度已在几乎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这三项记录分别为:每亩鱼塘投入多少鱼苗的生产管理记录,卖出多少鱼的销售管理记录和投入多少、何种药物的药物管理记录。“一旦在市场上发现有病鱼,可以根据记录顺藤摸瓜找到鱼塘。”绍兴市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封阿龙说。
据封阿龙介绍,绍兴大部分鱼塘都有20多年历史。这些鱼塘边的塘埂不断被雨水冲刷,埂泥流入塘内,塘底淤泥逐渐增多,池塘变浅,一些鱼塘水深甚至不到1米,鱼产量锐减。同时大部分鱼塘没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道,池塘水不能更新,鱼容易得病。为了保持鱼的存活率,养殖户不得不投放更多的药。“虽然投放的是常规药,但鱼吃多了,药物残留也多。”封阿龙说。
挖深池塘,设置排水渠道,由财政补贴的标准化鱼塘改造目前已全部完成,使鱼苗存活率低、投药多这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后,绍兴市民吃鱼更为安全,可从餐桌直接追溯到鱼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