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刚过去的强降雨,对我省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严峻考验,有些地方经受住了考验,而有些地方,则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德清县雷甸镇,试图通过剖析该镇水利设施在这次强降雨中的表现,为我省平原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把脉问诊。
抵御洪水,水利设施功不可没
刚刚过去的连续强降水,对德清县雷甸镇的大部分农民来说,只是一场仅限于“听说中”的洪灾。“这场雨真有那么大吗?”面对记者的采访,雷甸镇解放村西瓜种植大户沈建中显得有点后知后觉,“除了下雨时间长点,我们没什么感觉啊!”沈建中说,这次强降雨,除了受潮湿天气影响,瓜棚湿度较大,西瓜及瓜藤较易腐烂外,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就和往常一样,弄个抽水机往外抽水,瓜田外沟渠排水通畅,40亩大棚西瓜都没有进水。”
沈建中的幸福来源于雷甸镇持续大投入建设的中规格圩区整治工程。雷甸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全镇共有2.65万亩水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35个圩区中。过去由于圩区规格偏小,基础设施落后,一遇大雨,农田受灾是家常便饭。近年来,雷甸镇一直把圩区整治列为重点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高标准修建机埠、泵站和水闸,并加强了防洪墙建设,几年下来,已建成了东、西两个中规模的包围圩区。由于中规格圩区的基础设施更完善,排水能力更强,在本轮强降水中,两个圩区中的1.62万亩水田基本没有出现受灾情况。
据了解,今年,雷甸镇已在进行北点包围圩区建设,计划投入800万元新建5座高标准防洪水闸和2座排涝闸站,把该镇雷甸村的4个小圩区全纳入保护范围。
农业转型,农田建设呼唤更高标准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沈建中那么幸运,这场降雨对雷甸镇双溪村的佘连初来说就像一场噩梦。
佘连初是当地有名的西瓜种植大户,18年的种瓜实践,让他摸索出了一套西瓜稳产丰产新技术,曾风靡一时的“踩不破”西瓜“小芳”,就是他与浙江大学合作育成的。
佘连初说,要在平原地区种西瓜,排涝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下高桥村的60亩大棚西瓜基地里,佘连初准备了15个水泵,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水。这些水泵也确实帮他度过了一个个难关,但面对前期的四轮强降雨,这些水泵却不管用了,“瓜田受淹,我就用水泵排水,可水沟、渠道的水全满了,倒灌进瓜田,用水泵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佘连初说,这次强降雨,让他的瓜田连续3次进水,损失在6万元以上,“这是我种瓜这么多年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据雷甸镇农办统计,此次降水造成该镇近600亩农作物受灾,不少农房倒塌,农民经济损失近280万元。
“在大雨来临前,我们开展了防汛大检查,对全镇机埠、防洪墙等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但由于降水过于集中、持续时间长,一些按较低标准修建的泵站和水闸来不及排水,结果造成了洪涝灾害。”雷甸镇农办的曹主任告诉记者,该镇的排灌泵站和水闸最初建于上世纪60年代,尽管近年来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排灌设施得到了更新和补强,“但很多水利设施都是按照‘保护水稻生产’的标准兴建的,并不能满足瓜果蔬菜的排涝要求。”曹主任说,瓜果蔬菜更容易因水淹而受灾,需要在第一时间清沟排水,“因为蔬菜田只要泡上一天,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认为,在此次强降雨中,正是相对滞后的排水能力导致了大面积的经济作物受灾。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放眼长远,农田水利可做大文章
如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曹主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切实增强防洪能力,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迫在眉睫。”他说,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给水利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能抵抗较严重程度的自然灾害,还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据了解,2010年,在雷甸镇37861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只有17703亩种的是水稻,大多为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我省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得到了蓬勃发展。据省农业厅统计,2010年,我省茶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主导产业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的份额达78%,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提高建设标准,加强排灌能力,为经济作物种植、畜禽生产保驾护航,是农田水利设施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切实提高防洪能力,资金来源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关人员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基层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中央、地方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谁受益、谁买单”的筹资建设之路。有人建议,对大中型的水利设施投入主要由政府出资为主,而对于圩区内一些小型的排灌泵站,建议由村里出资或者是受益种植户筹资,镇给予一定补助;对清沟理渠等人工投入较大的工作,按照村里以“一事一议”的方法,由农民筹工酬劳进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