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
义乌市被列为“全国
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县”
的第四年。按照高产创建的要求,为做强做大马铃薯产业,该市在上溪镇和城西街道建立了1.5万亩的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横贯上溪的派溪头、后宋、前山、沿华、下宅、萧黄塘和城西街道的部分行政村,形成了一个规模超万亩的马铃薯产业带。5月27日,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农作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示范片进行了验收,平均亩产达到2590公斤,亩产值达到4256元,分别比去年增加了5.28%和5.21%。最高亩产达3119.13公斤,亩产值达4990.61元。
全市春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多亩,品种以“中薯3号”当家,地膜覆盖、双膜覆盖、单体大棚、连栋大棚等多种种植模式并存。平均亩产达到2325公斤,比上一年平均亩产2248公斤增加了3.4%。
加强领导 政策支持
为确保马铃薯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义乌市专门成立了马铃薯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义乌领导小组的成立,保证了各项扶持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市政府在《关于抓好2011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中专门对实行“薯—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制订了每亩300元的补助政策。
引进新品 创新模式
义乌市的马铃薯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连作多年后病虫害加剧、产量品质下降等。2008年秋马铃薯的滞销、亏损也给人们以警示。为此,农业部门积极做好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一是大力推广“薯—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粮食面积,改良土壤,实现“钱粮双赢”。目前,全市800多亩“薯—稻”水旱轮作示范畈已全部落实。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义乌市引进试种了三个马铃薯新品种,并鼓励种植户引进试种。如前山村的吴琳根,分别从云南及中国农科院引进了紫马铃薯新品种,紫马铃薯零售价高达每公斤20元,效益可观。“费乌瑞它”(荷兰15)是义乌市于2009年引进试种的马铃薯新品种,生育期比“东农303”提早2—3天,比“中署3号”提早15天左右。2011年在秀江农庄种植15亩,其中大棚7.5亩,据4月15日测产,大棚单产已达900公斤,售价5.6元/公斤,产值达5040元。目前,义乌“费乌瑞它”的种植面积有300多亩。据调查,由于“费乌瑞它”的品质明显好于“中薯3号”,今年“费乌瑞它”的市场收购价在每公斤2元左右,比“中薯3号”的市场收购价每公斤高0.4元左右。
培育主体 转型升级
尽管义乌的许多种植户有着较丰富的马铃薯种植经验,但不平衡。为提高整体水平,义乌市农业局邀请了省市专家对马铃薯从业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马铃薯产业协会邀请专家现场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广播、黑板报、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发布产销信息。目前,义乌市使用农民信箱的马铃薯种植户已达2500户以上,初步形成了马铃薯产业科技、产销信息平台。
结合义乌实际,市农业局有关专家牵头制定了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地方标准,从而使马铃薯生产无公害化从概念性变为现实可操作性,并建立了市级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产业协会还成立了质量安全小组,制定质量安全制度,对协会会员的用药进行监督,确保马铃薯生产的无公害化。现在,上溪镇的马铃薯已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
义乌市还先后成立了马铃薯研究所、多家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发挥规模优势,注册吴店牌商标,打响马铃薯品牌。同时,培育了一支40多人的马铃薯贩销队伍,这支队伍走南闯北,将产品销往杭州、宁波、嘉兴等省内各大城市和上海、南京、苏州、济南等省外大中城市。为激发贩销大户的积极性,政府将对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益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