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炳松在观察芒草的生长情况。
“以前只知道教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没想到会专门租地种常见的芒草,这一种就是3年多。”在临安市大峡谷镇杨岭村的田野里,一片茂盛的芒草显得格外醒目。这片由大学教授种植的芒草,成了当地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种草教授名叫郑炳松,是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科的专家。3年前,为更好地研究芒草的生物量以及相关数据,郑炳松在临安多个乡镇租地,试种数十个品种的芒草,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其实,郑炳松种的这些芒草,因其生长迅速、生物量较高而引起多国专家的关注。来自保加利亚的一家公司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愿以每株10—15元的价格,预定1500万株芒草。不少专家也开始关注郑炳松的这项研究。
那么,郑炳松种的芒草有啥特别之处呢?据郑炳松介绍,芒草虽是常见的野草,但其生命力特别强,这种植物耐寒、耐旱,只需适当灌溉,基本不需要施肥,一个生长季就能长3—4米高。作为禾本科植物,芒草因为生物量(单位面积有机体的质量或者干重)较高,是很好的生物质能源,既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造纸,还是生产乙醇的原材料,可替代石油等能源。“发展芒草好处很多,既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和低碳环保材料,还具有绿化环境、恢复生态的功能,中国的很多贫瘠土地都可发展芒草。此举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还可以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郑炳松说,芒草在全世界约有20种,我国共有14种,这些芒草的生长环境要求、生物量各有不同,选育出耐贫瘠、生物量高的芒草,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绿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需要生态恢复的土地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如用来种芒草,按10吨/公顷的保守产量计算,一年干芒草产量能达10亿吨,如用于燃烧发电,即能达到2007年全国总发电量的45%;而如果拿出5亿吨转化成乙醇,则能取代中国2010年全年的汽油用量。
郑炳松介绍说:“3年来,我们一直在选育更好的芒草品种,希望这种芒草既能适应贫瘠的生长环境,又能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生产更多的生物量。”目前,他已在临安多个乡镇的实验地里,实验性种植了数十个品种的芒草,已初步选育出芒、五节芒等不少优质芒草,该成果已于 Botanical Review(《植物审查》)等杂志发表,并申报了多项专利,引起了多国专家的关注。“现在,我还在兰溪等地建立数十亩芒草基地,希望能够研究和选育出更多适合中国荒山生长的芒草。”根据计划,郑炳松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芒草,推广相关的研究成果,绿化中国荒山,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