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C3版:浙江畜牧兽医

萧山:扶持优化产业环境 强化监管完善服务

  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新途径。2011年,该区畜牧养殖实现产值25.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8%;生猪饲养量243.7万头,家禽饲养量1600多万只,畜牧业已成为该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之一。该区连续4年被列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全省领先。
政策强力支持 营造良好环境
  该区始终把抓好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市场供应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政府重点工作来抓。按照“上规模增效益、重特色强产业、保供给稳市场”的总体要求,创新政策扶持体系和执行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开展“七大工程”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农业设施用地的意见》等一系列具有萧山特色和现代畜牧业特点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生态养殖、品种改良和设施化建设,妥善解决了规模养殖用地难的矛盾,并有序推进各项扶持政策的制度化,为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软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区用于畜牧产业发展财政资金达到1.26亿元,除生猪主导产业外,还形成了萧山鸡、萧山浆蜂、党湾土鸡、庞大羊业、富伦奶牛、钱江肉鸭和董氏鸽业等一批上规模的特色畜禽产业和企业。
创新组织模式 培育新型主体
  该区充分发挥当地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优势,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畜牧业,引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和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到目前,全区50多家大型规模猪场和种畜禽场成为现代畜牧业的主力军团,其中,41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去年末存栏生猪78.13万头,占全区存栏猪的81.3%;存栏能繁母猪9.02万头,占全区能繁母猪的88.3%;全年出栏肉猪119.61万头,占全区出栏猪的81%。
  以规模化养殖主体为基础,以专业化合作为纽带,该区着力破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瓶颈,大胆探索并实践,成立了以8家万头以上大型养猪场为核心的萧山农法生猪合作社。合作社整合了从种猪培育、生猪养殖到有机肥加工、生猪屠宰、肉品销售的全产业链,采用法人参股的形式,建成了集种猪繁育、饲料加工、商品猪养殖、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辐射带动全区55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35%的畜牧龙头企业、养殖户纳入到体系中。
  与此同时,该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猪、禽、蜂、羊和动物防疫等区级以上地方规程15个,成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区,4家养殖企业成为全国标准化生猪、肉鸡和奶牛示范场,畜禽养殖的设施装备水平全省领先。
突出循环利用 推进健康养殖
  该区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紧紧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平台,对大型规模养殖场重点开展生化+物化、沼气能源利用、有机肥加工等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对小规模养殖场则重点推广农林牧结合循环型的生态养殖模式。
  全区共建立了11家集粪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这些处理中心与规模养殖场紧密联结,采用政府扶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模式加工有机肥料。如杭州广绿生物肥料有限公司,与中国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开展技术合作,采用微生物发酵和高效有机肥研制、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对畜禽排泄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处理,生产高效有机肥。
  目前,该区存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排泄物治理与综合利用全覆盖,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
完善监管服务 构筑长效机制
  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构建完善的畜牧兽医监管服务体系。该区主要有以下经验:
  构建防疫监管体系。该区在建立副局级畜牧兽医局的基础上,设立了3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负责外来动物及产品报检和进出动物及产品检疫工作,并配备和加强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管理和技术服务力量。
  完善监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该区以区政府名义与有关镇街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动物防疫工作列入对镇街综合目标考核;对1500多个规模养殖场(户)建立联场带户责任制,开展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和省级疫情测报点建设,初步建立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强化规范服务功能。该区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协会为核心的中介服务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相结合的猪、蜂等专业协会;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产学研机构和动物疫病诊疗组织,提高对养殖户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全区拥有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和经营及诊疗服务部70多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