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吃尽盘中餐”是责任更是文明

  近日,北大“学生反贫困协会”联合北大餐饮中心等在北京大学的学五食堂倡议发起“吃尽盘中餐”活动。吃光饭菜的学生将得到一元关爱基金,所有基金将用于资助山区贫困儿童的“免费午餐”项目,此举受到学生欢迎。
  如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受距大学生越来越遥远,相反,勤俭节约被视为老土,竞奢竞侈宛若时髦,表现在用餐上,就是点餐较多,随意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吃完了剩一点代表吃饱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吃尽盘中餐”活动,将具体的节约行为与公益捐赠结合起来的方式,无疑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北大法学院大二学生李同学称,“得知是因为吃光了饭,而给贫困孩子捐出一元钱时,心里暖暖的。”她说,平时吃饭时,往往会点得多,再加上挑食,经常剩饭。“这个吃尽盘中餐的活动,是对我今后用餐的一次提醒。以后用餐,会量力而行,尽可能不浪费。”
  这种将物质鼓励与公益结合起来的形式,让人想到了近年来活跃在校园和街头的“环保回收机”——只要投入足够的饮料瓶、包装盒等废旧包装物品,机器就会自动吐出硬币来。“环保回收机”的存在并不是说,人们看重了它能吐钱的回报,而是旨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醒人们:你的每一个看似细微的行动都会让这个世界有所改变——变得更好或者更糟。北大的“吃尽盘中餐”活动也一样,唤醒的是学生的公益和节约意识,可能会令其秉持一生也受益一生。
  而需要唤醒的不止是大学生,但愿所有曾经拿餐饮浪费不当回事的人,都能在这场“吃尽盘中餐”活动中有所领悟。因为“有权消费无权浪费”是责任,也彰显文明。
(摘自《每日新报》 宋学敏/文 2012年5月2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