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驱散“精神留守”的阴云

  儿童节虽已过去,但关于儿童的话题与思考依然在继续。
  日前,一部3分多钟的视频短片《给爱多一点时间》,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女孩用5年时间盼来了有父母陪伴的儿童节的故事。片尾字幕“父母的时间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让很多人心里一动。而近日发布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群体成为家庭暴力重灾区。累累伤痕让人心疼,但孩子心灵会刻下怎样的印记更使人忧心。
  这些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社会症结:在流动时代洪流中成长的许多孩子,更突出地面临亲情饥渴、关爱缺乏等问题。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空间距离产生“心理疏离”,到城市生活压力之下的家庭暴力潜流,精神上的“留守”状态成为他们心灵一角最触目惊心的标识。
  在教育学上,父母被视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些“精神留守”的孩子们,在暮云四合的村口苦苦守望父母归来,在午夜梦回的呓语中念叨着爸妈,在回家挨打的恐惧中沉迷于城市网吧,孤独与紧张、失落与焦虑,成为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时常体会的心理感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实际上,近年来“精神关爱”的阳光,正倾洒在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身上:“代理妈妈”的出现、“儿童之家”的成立、城市教育资源的共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怎样减少孩子们为“不完整的城镇化”付出的幸福代价,正处于艰难探索中。
  “妈妈,我不要新书包,只要你回来……”农民工陈九英无意中看到女儿的日记,“心在滴血,却又不得不远离孩子,到城市里谋生”。也许,当我们的社会读懂并破解了这样的无奈与痛楚,“精神留守”的阴云才能被驱散,5800多万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愿望才会不再遥远。
  (摘自《人民日报》詹勇/文2012年6月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