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谁也想不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无锡地下党曾在全国有名的荣氏家族中,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红色据点,那就是公益小学。
“荣小姐”走马上任
1942年,我国著名工商业巨子荣德生及其子侄和其他荣氏工商界人士在上海组成的荣氏族益会,投资接管了无锡荣巷的溪北、养正小学,并将两所学校合并定名为群益小学。1948年秋季开学时,更名为公益小学。
公益小学坐落在无锡西郊荣巷210号,南可直通太湖,北靠公路,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荣巷地区历来是驻兵重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同时驻扎着国民党的几支部队,政治状况复杂多变。
1947年5月,秘密加入共产党的“荣家小姐”荣绛蓉(荣方舟之女),因在上海组织学生参加“五二○”爱国运动,被其任教的中学解聘。就在这时,荣氏族益会的荣翰泉老先生来到荣绛蓉家里,与她父亲荣方舟先生商量在家乡办学的事宜,荣方舟也曾是荣氏族益会的负责人。最后两人达成共识:由绛蓉回无锡荣巷办学。
荣绛蓉向地下党组织汇报后,于1947年7月到无锡,开始办学和建立据点的双重工作。她改名为荣容之,接任群益小学校务主任的职务,负责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
“花钱养了一批小八路”
“五二○”运动以后,沪宁沿线的一些地下党骨干暴露,急需转移隐蔽。荣容之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不露声色地接待安排从外地转移来无锡的每一个同志。大同大学地下党总支委员、“抗暴会”主席陈家德和地下党员高菊芬从上海撤至无锡,分别改名陈毓英、高棻,一个任群益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师,一个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金坛地下党员刘良、何方夫妇也转移至群益小学,分别担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和英语教师;已从上海撤至无锡在缫工三校代课的张丽容亦被“请进”群益小学,改名张容,任幼儿班老师;原苏锡吴工委委员范文贤从苏州调来无锡,任公益小学教导主任,直接领导据点的工作……
群益小学原来只有6个班级,200多名学生,10多个教职工。外来教师的不断增加,势必引起本校老师和外界的关注,同时也容易引起荣氏族益会的怀疑。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荣容之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她狠抓教育质量,要求地下党教师转变作风,花更大的努力,全力搞好教育,取得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们的信任。不少同志根据荣容之这个要求,认真备课,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程为学生喜欢。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差生补习功课,进行家访,帮助家长采桑养蚕做家务,以联络感情。慢慢地,家长的称赞多起来了,同事之间的偏见和疑虑消除了,学校在地方上的声誉也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教师队伍,辞退部分不合格教师。1948年下半年,荣容之正式担任公益小学校长。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考察和接触了解,她对每一位教师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辞退了部分教学质量差和政治思想有反动倾向的教师,以便腾出位子,安排更多的地下党员,同时也减少了不利和危险因素,为巩固据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校规模。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荣容之打出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班级,学生从200多名骤增到400名,班级从6个增加到9个,其中三、四年级各设两个班,外加一个幼儿班。这样,不仅可以证明公益小学的教育质量是高的,学校越办越火红,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增加教师,合情合理地在账上支付“薪金”。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公益小学共接待安置了20多名地下党员,建立了一个党支部,由荣容之任支部书记。此后,中共无锡工委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部署研究工作,工委书记高山更是这里的常客。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袍,一副“商人”模样,大大方方地出入校门,校工徐妈端茶送饭,从未怀疑过这位“上海亲戚”的身份。这些同志的吃住行及活动费用,大部分由荣容之以各种名义去上海通过荣氏族益会筹措。解放以后,当人们听说荣家的这所小学中隐蔽了这么多地下党员,不少人感到惊奇,荣氏家族人士更是惊叹:“花钱养了一批小八路。”
三次历险
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公益小学经历了三次较大的风险,但每次都化险为夷。
1948年底,国民党第一军从内战前线败退后进驻荣巷,部分伤兵想占据公益小学校本部。为了保证据点的安全,荣容之等会同当时荣巷镇镇长和荣氏长辈多次去第一军军部,要求维护地方教育事业,不同意军队进驻学校。几经交涉后,校本部才未被占领。
不久,南京下来的国民党教导团官兵,因荣巷镇上的大院好房已被先到的第一军占领,又想进驻公益小学校本部,并已把行李杂物卸到学校礼堂。荣容之写信到上海,请荣德生先生等出来说话,又一次制止了国民党抢占校舍的企图。
1949年3月,地下党员周沙尘来到无锡,任务是策反国民党无锡县政府社会科科长张一飞。周沙尘很快与张一飞接上了关系。一天,周沙尘去外地出差,党组织突然得悉,张一飞已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以“通匪”罪逮捕,特务正守候在张一飞家周围。党组织立即通知公益小学,要周沙尘不要再去张一飞家。周沙尘在车站即被荣容之派出的人接回荣巷,一直隐蔽在家。
秘密接收站
当时在荣巷常驻的是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部和国民党宪兵教导团,加上一些临时驻防的部队,荣巷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游荡的国民党官兵。但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公益小学的地下党员建立了一个秘密接收站。
1948年初夏,高山指示荣容之,要在学校建立一个秘密接收站,收听延安电台的广播。荣容之接受任务以后,专程去上海,向父亲荣方舟借了十两黄金,再通过二哥荣本仁设法购到一台带有耳机的军用收音机。五六月间,接收站正式开始工作。接收站的隔壁就是一支国民党的测量队,二三十个国民党官兵长年在收听室的北窗口活动。因此,接收站的北窗只好长年紧闭,窗帘严掩。后来,为了确保安全,接收站搬到了附近地下党员张其栋家,直到无锡解放。
(摘自《世纪风采》陈瑞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