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如何抚平一天溺亡16名学生之痛

  教育部近日在官方网站发出紧急通报称,6月9日,山东、湖南、黑龙江三地发生中小学生溺亡事故,在同一天内,夺去了16名学生的生命,要求立即展开全面排查。
  一天之内,16条年轻生命就此凋零,不仅令他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悲痛万分,也让社会心痛难忍。如此之痛,怎样才能抚平?这样的悲剧,如何不再重演?
  教育部通报称今年的学生溺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水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从表面来看,发生事故的起因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活泼好玩,忽视了安全。然而,青少年的好动是天性,如果为了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而禁止户外活动,无疑是违背人性,且缺乏可行性的。因此,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就尤为重要。与其不让孩子们玩,不如告诉他们怎样安全地玩,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
  安全教育年年讲,教育部门的文件也年年下发,为何还有这么多溺亡事故发生?关键是学校的安全教育要真正入学生耳、入学生心,而不是仅仅走过场,应付了事。除了教育之外,社会安全防范措施有没有做到位,也考验着社会管理的水平。例如,在公共水域,应安装护栏、警示标志,加强人力巡查,或动员周边群众看护。
  暑假即将来临,堵不如疏,家长多带孩子出门玩玩,学校、社会多组织一些游泳活动,更能引导孩子安全、健康地度过假期。
(摘自《新民晚报》 纪玉/文2012年6月1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