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国第一考”,当年科举也是。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每个状元都有一个故事,只是并非都是传奇。
走向状元之路
据《中国状元全传》载,宋代共产生了118个状元,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51人中,20—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2人。宋代科举刚上正轨,状元普遍比较年轻,后来科举愈来愈难,状元之路也拉长了许多。清代共有状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30岁中状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5人,最大的62岁。要知道当年人的寿命很短,70岁古稀已是令人羡慕的高寿了。
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成为状元,先要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时间漫长,竞争激烈,宋人苏洵就曾发过如此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殿试夺魁的过程是这样的:从唐朝开始,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测试一下考生对经书的熟练程度。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第三场考试策,就现在的话来说是时事考试。出个题目,让考生谈谈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这三场考试都实行淘汰制。只要一场考不好,状元梦随之破灭。考生考完后,由“读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终由皇上根据个人评判圈定谁为“第一甲第一名”。
在古代,状元除了有不世之才外,还得综合素质优秀,甚至还得有些运气。“不要以貌取人”是古人传下来的智慧,但是状元的诞生,跟相貌却大有关系。
在老百姓眼里,状元那可是“文曲星下凡”,在皇帝眼里,状元也不仅仅是状元,金殿唱名一路传出紫禁城,百臣瞩目,然后跨马游街万人目睹,甚至还要与外蕃使节相见。所以,仪表如何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从科举制度初始定型的唐朝,相貌仪表便成为必须纳入参考范围的一个因素。及至明代,容貌已作为录取的重要条件。洪武四年,明皇朝举行开国后首届科举考试,本拟定郭冲为状元,但朱元璋——虽然他自己长得也不咋样——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于是将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点为状元,“以壮国威”。
此外,名字取得好,也是很重要的。靠一个好姓名当状元的经典案例是光绪二十九年高中的山东人王寿彭。本来这次考试他因病不想参加,大家劝啊劝,他勉强应试了。但他的这个名字好啊,当时正值慈禧太后70大寿,自从八国联军那事儿以后,慈禧脾气很不好,此前几次殿试定夺名次时,她都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回阅卷大臣看到“王寿彭”这个名字,眼前一亮:这不是“帝王之寿如彭祖”的意思吗!主考官孙家鼐遂拟王寿彭为第一名,报呈太后审定。慈禧一看这名字真好啊,再加上王寿彭写得一手好字,卷子都没怎么仔细看就定下来了——本科状元就这人了!
皇帝如此看重姓名,自然就会生出投机取巧者。1850年,咸丰即位,一位应试的孙姓举子,立即悄悄改名“孙庆咸”。会试发榜时,尽管此人文章平平,考官们为博皇帝欢心,取其吉名——“庆祝咸丰登基”。但是这般好运气的改名并不多——皇帝因人因时,心态各异,应试进士根本无法把握“天意”,如何提前准备?
状元们的悲喜故事
高中状元,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一大巅峰,所以古代典籍对这些状元的记载,相对其他人,是非常详实的。西人云:“每个墓碑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在古人记载中翻阅状元故事,俨然就是一部部悲喜录。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个状元是河北邢台人孙伏伽,公元622年高中状元,此人当时跟对了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他被赐男爵,食邑乐安。他的仕途巅峰是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据历史记载,孙伏伽是个好官,敢于诚言直谏,为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欣赏。
中国最后一名科举状元是刘春霖,1904年殿试夺魁,1905年,清政府就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刘春霖清末曾历任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堂提调。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任大总统秘书、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
1934年,伪满政府大员郑孝胥特派人邀刘北上,并许以高官厚禄,被他拒绝。“七七”事变后,与他同科进士的王揖唐出任伪职,出面拉拢刘春霖,也遭到刘的严词拒绝。1942年1月18日他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70岁。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状元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起点高,但波折也多,大概能中状元者多为才子,书生意气重了点。
宋朝有个名叫王嗣宗的人,他能当上状元颇有些搞笑。他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状元,当时另一位考生陈识也很优秀。宋太祖赵匡胤看了两人的卷子,实在不知点谁为好。这赵匡胤一介武夫,马上得天下,于是想出一个歪点子:你们俩相扑吧,谁赢了谁就是状元。在宋朝,相扑是一项热门运动,史料多有记载。王嗣宗、陈识两人在大殿上扑斗起来,估计陈识是个文弱书生,没多久就被王嗣宗扑倒了。
唐朝有个状元叫郑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他本来婚约在身,但皇帝看上了这位一表人才的状元,硬是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唐朝人性格奔放,不拘礼节,这个郑颢更是不肯娶公主,皇帝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做媒人,宰相费尽口舌,威逼利诱,终于迫使郑颢娶了公主。强扭的瓜不甜,郑颢婚后不幸福,便迁怒媒人,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皇帝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纵观历史上700多位状元,多数是他们所处年代的大才子,但高中状元之后,走上仕途,从此无意文字。所以这么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相形之下,一些文豪倒是与状元无缘,唐宋两代265名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摘取状元桂冠——这或许是他们个人的遗憾,但绝对是历史的幸运。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关山远/文 201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