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7月9日上午,湖州德清的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她们是来自杭州一个社区的“马大嫂”,专程前来购买这里出产的“清溪香米”的,“这米虽然贵,但是我吃得安心。”一位大嫂一口气就买了5袋36元一公斤的大米;而在基地不远处的“甲鱼村”休闲农庄里,一只“清溪花鳖”虽然要价几百元,却仍是每桌客人必点的招牌菜。
  同样是田里长出的米、水里养出的鳖,“清溪鳖业”的米和鳖为何如此贵,还能这样受追捧?“秘密就在我们用的鳖稻轮作和共生技术,米、鱼都不打药,也不施化肥,不但口感好,而且完全是绿色、安全的。”公司总经理王根连道出“玄机”。
  据了解,“清溪鳖业”现在有基地3200亩,其中鳖稻轮作673亩、鳖稻共生185亩。王根连介绍说,鳖稻轮作是在4月份放养幼鳖,次年6月份捕获,然后移栽水稻,10月份水稻收割后再养鳖,形成养鳖与种稻循环;而鳖稻共生是在水稻插秧完毕后投放幼鳖,等到第二年再捕获商品鳖。
  “在水稻田里养鳖,对水稻、鳖都有极大好处,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更重要的是,甲鱼和水稻都不易发病。”王根连曾是德清农科所的水稻育种专家,后搞起了中华鳖养殖,说起稻鳖共生的好处,他如数家珍。“养鳖最怕发病,而在同一块水域连养两年,常年投放的饲料不能被吃完,加上甲鱼粪便的排泄,水体会营养过剩,引发污染,鳖特别容易得病。”王根连告诉记者,2009年,他的一个鳖塘就爆发了大面积疾病,损失惨重。“但塘里种了水稻,情况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的水域,正是水稻的最爱,残剩饲料和粪便对其来说是最好的有机肥,可以被水稻全部吸收,水清了,甲鱼不用药也不会发病,长得好,堪比野生甲鱼。”王根连说,因为水稻不再施用化肥,每季稻可以节省50公斤的化肥成本,而甲鱼在运动中还可以驱赶、吃掉对水稻有害的虫子,因此水稻生长更绿色、更安全了。
  优质出高价,效益最能说明问题。“本来只想靠养鳖发财,种水稻只是副业,没料想,水稻带来的财富丝毫不比养鳖逊色。”王根连说,一丁点药都不用的大米和甲鱼在我国实在是不好找,权威部门一认证,“清溪香米”和“清溪花鳖”都成了有机农产品。现在,“清溪香米”的价格一升再升,均价能卖到每公斤36元,还经常卖断货,“清溪花鳖”的价格也毫不逊色,每公斤能卖到100元,按照亩产鳖216公斤、亩产稻谷558公斤计算,亩产值近3万元。
  生态、环保、高收益,新型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让德清人尝到了甜头。据悉,今年,德清已规划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000亩,并规划了6个鳖稻共生轮作、稻虾共生轮作等新型规模化高效鱼稻种养结合模式示范基地,力争推广面积1万亩,5年后达到5万亩以上。同时,当地还将加大扶持力度,对从事农田新型种养模式推广应用的,每亩奖励50—100元,列入县级示范基地的,还将获得高达20万元的奖励。
德清:鳖稻轮作,有机产品成“马大嫂”最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