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浙江农民的智慧创造,早在1200年前的《青田县志》中,就记载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之”。它通过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吃害虫,营造出稻、鱼和谐共存的生态体系。
如今,这项传承了千年的农耕文化在我省正被创新和发扬光大。据统计,去年底,我省稻田养鱼面积已达到127万亩,产量超过25万吨。今年,我省下发的《关于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指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新型稻田养鱼面积要达到50万亩,其中,“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推广面积要达到15万亩。
和传统模式相比,新型的稻田养鱼模式有何不同?“新型模式中,养鱼是配角、增收是手段、稳粮是目标。”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告诉记者,传统稻田养鱼是为了解决吃鱼难的“菜篮子”问题,而此次我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稳粮和增收问题,提高综合收益。
回看我省稻田养鱼的历史,可以被划分为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民养鱼动机很单纯,只为全家解馋,特别是山区,想吃水产,就靠稻田养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诱惑,加上鱼价明显高于米价,不少农民开始在田里挖沟,痴迷上稻田养鱼,有的农民甚至把种稻当成了副业,他们更在乎的是鱼的长势,稻田养鱼变成了挖塘养鱼。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进农退”等因素让农业土地面积日益减缩。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稳定粮食生产始终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虽然目前我省粮食年自产量有160亿斤左右,但本地及外来浙江人一年消耗大米其实要超过400亿斤,这意味着我省约有三分之二的粮食需要外购。尽管政府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助等多项惠农政策,但种植水稻亩均效益仅200—300元的现实,还是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粮食要稳产,农民要增收,消费者想吃放心农产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现共赢?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可谓是一条有效的破解之道。据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就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生态学机理,采用多种形式的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通过稻米品质的提升,提高水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达到稳定水稻播种面积的目的。
2010年,我省正式启动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将新型稻田共生(轮作)技术作为主推技术之一,在全省示范推广。至今,我省已发展新型综合种养面积5.59万亩,创造出了不少“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好模式:如青田的微流水稻鱼生态养殖亩效益达到5400元;景宁自强合作社的稻鱼共生模式创造了亩产值万元的好成绩;瑞安市沟坑式稻田养鱼亩效益是单种稻的4倍多。同时,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还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甚至不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两年试点表明,稻鱼共生模式下的农田基本都不需要使用除草剂,农药使用量减少40%,化肥使用量减少30%。”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实现稳粮增收,既鼓了农民的腰包,还让消费者吃上了生态米、生态鱼,正是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魅力所在。近日,记者跟随稻田综合种养媒体采访团,前往德清、绍兴、景宁、青田,感受了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