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青田:稻鱼故事成世界文化遗产

  在青田县方山乡境内,有一个风景秀丽,清静怡人的村庄——龙现村,相传千年前有真龙在此显现过,因此被称为“龙现”。这是一个人口仅1500余人的小乡村,2005年6月11日,这个小乡村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四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这里揭幕,这也是亚洲入选的唯一一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这里的稻田养鱼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方山乡党委书记王俊告诉记者,稻田养鱼是当地农民祖辈相传的种养习惯,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的地方,不论水深水浅,都养殖田鱼。“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走进龙现村就如走进了田鱼的世界。
  “那时虽然每家农户都会在田里养几条鱼,但都是人放天养,田里放什么鱼,放多少,全凭心情,鱼儿能活下来几条,能长多大,全看老天爷的脸色。”青田县水利局局长陈章平告诉记者,为了让稻田养鱼真正带动农民增收,1999年开始,当地在龙现村建起了“稻田养鱼高产示范园区”,通过改造养殖实施、控制放养密度等措施,大力发展精细化稻田养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方山乡稻田养鱼面积已有3000多亩,田鱼亩产量从原来的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田鱼单价涨到每公斤70元,比其他地方高出10元,稻米每公斤也能卖到8块多。”陈章平说。
  精细化稻田养鱼模式不但让稻米和田鱼产量提高了,更带动了当地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如今走进龙现村,随处可见一幢幢由石头垒成的古宅和深藏在绿树翠竹中现代别墅,这就是独具农家特色的“渔家乐”。游客到此仿佛进入了绿色世界,漫步在苍松翠竹下、绿谷田园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呷着沁人心脾的泉水,坐听松涛竹浪,还可以在“渔家乐”中品尝独具特色的田鱼宴,别有一番风味。
  村民杨民康两年前开办了一家“渔家乐”,每到旅游旺季生意火红得不得了,“还有不少人是慕名来买田鱼干的,一天能赚好几百元,家里人手不够,还要雇工帮忙,毛估估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杨民康说。
  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独特的,这就是青田稻鱼共生模式的独特魅力。“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稻田养鱼的历史文化,将稻田养鱼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以鱼为载体,通过观鱼、抓鱼、尝鱼吸引客人,并在方山乡建立稻鱼共生系统遗产文化体验博物馆,对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原生态景观进行保护和升级开发,展现出千年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陈章平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