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岁的韩喜球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副主任。这个看上去温柔、优雅的女士,5年前就成为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她的足迹踏遍了六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去过东海、南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
她是善于创新的科学家
本科偶然选中了地质专业的韩喜球,通过4年的学习让她爱上了这门能够透视地球内部奥秘的专业。从此,也与这门专业结缘。
因为成绩优异,她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后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地质工作,她很快入门,并逐渐发现了一些科学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1998年,她考上了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
不久,她的学术研究就走上国际舞台,并得到了国际著名专家的认可和推荐。最近十年,通过融入国际上优秀的学术团体,她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受到国际化熏陶,研究兴趣和视野得到了拓展,从最初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研究,拓展到了海底冷泉系统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再根据国家需要调查研究洋中脊热液系统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
专业方向上,则把沉积学、岩石学、古海洋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相交叉融会。她笑着说:“我喜欢探索,喜欢创新,但兴趣广泛和精力有限是个矛盾,这也让我倍感压力。”
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团队的力量就可以很强大。于是她用培养团队的方式来破解这个矛盾。她的学生王叶剑博士说:“韩老师一直是我们的引路人和榜样,她在前面探路搭台,形成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励我们涉足施展拳脚。这很不容易,需要她付出加倍的努力,更需要她有超前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为万事开头总是很难。”
在黑暗的洋底探寻矿产资源
在1976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首次发现海底热泉及其周围的生命绿洲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数千米深的海底一片漆黑,是生命的禁区。
2005年,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首次横跨三大洋作环球科考,拉开了中国全面寻找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序幕。韩喜球在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
2007年初,中国大洋第19航次第二航段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了第一个正在活动的海底黑烟囱,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韩喜球是该航段的首席助理。
紧接着,韩喜球作为首席科学家引航第三航段,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4处新的热液活动区,采集到大量的多金属硫化物、海底玄武岩和来自地幔的橄榄岩样品。
中国大洋第21航次第七航段,韩喜球率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脊上又发现一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她用杭州的“玉皇山”为它命名,这个名字被载入了国际洋中脊协会编辑的“世界海域海底热液区”数据库。
最近的中国大洋第24航次,她在西北印度洋这片经常有索马里海盗出没的海域调查了近两个月,采集基础地质和环境数据,为下一步的海底探矿活动打基础。
韩喜球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亲眼观察到海底热液喷发的情景:“在2500米深的印度洋底,热液流体从海底喷射出来,在这个高温、高压、缺氧、没有阳光、富含重金属的恶劣环境里,我们观察到非常密集的海葵、虾和螃蟹等生物。我们用电视抓斗取样器成功地抓取了一块像树桩一样长达50厘米的多金属硫化物烟囱体,上面附着有藤壶、海葵等热液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地球孕育生命初期的环境跟海底热液喷口环境很类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命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全球大洋中脊长约6.5万公里,哪里有金属硫化物矿床?哪里有正在活动的海底黑烟囱?如何找到它们?这些科学问题萦绕在韩喜球的脑海中,盘桓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成了她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的动力。
荣誉的背后是坚韧的探索精神
科学家的光环很显眼也很受人崇敬,不过在这背后,离不开科学家的付出。
大洋科学考察非常昂贵,节约船时也就是节约成本,因此调查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不分白昼与黑夜。作为首席科学家,要为航次目标的实现和航次任务的完成负责,科考路线怎么安排,仪器发生故障怎么处理,遭遇狂风恶浪如何调整调查项目……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首席科学家操心。
在船上,韩喜球的神经每一分钟都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很少能睡一个完整觉,这个过程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大洋一号”船长甄松刚是这么评价的:大洋科考的首席科学家都是特殊材料做的。
韩喜球坦言:“的确很辛苦,但通过出海考察,我们能欣赏到城市里欣赏不到的风景,能观察到数千米深海底的景象,能采集到来自地球深部的岩石样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能够穿越地球历史空间,洞察地球内部奥秘,发现海底资源,那是一份多么有趣的工作。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是科学家,也是党代表,韩喜球说,作为党代表,她最关注与海洋、科技、女性、教育有关的问题。她用亲切的笑容告诉大家:“探地球奥秘,找深海资源,是我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永恒追求。联系党员和群众,服务社会,是我作为党代表的崇高责任。”
孙湫词 朱敏
十八大代表
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