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刚刚参展第二届中国海洋经济洽谈会归来的越隆控股绍兴蓝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鹏显得格外忙碌。“我们开发的海藻纤维以海带、海草等植物中分离出的海藻酸为原料,不依赖石油等石化原料,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眼球。”
作为我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一部分,绍兴县现有港口1个,作业区13个,码头47个,并有等级航道51条,通航里程达336公里,还拥有5.85公里海岸线及95平方公里围垦滩涂,较为丰富的涉海资源为绍兴县发展临港制造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渔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前不久,绍兴县出台《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绍兴县实施方案》,围绕构建“一核、两岸、多区”的海陆联动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着力培育和引进海洋新材料、临港产业、海水处理等重大项目。在配套港口物流业的同时,着力集聚发展绿色印染、新型纺织材料等传统产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滨海物流中心、远东石化年产120万吨PTA扩建项目、日月新材料年产21万吨特种新型聚酯薄膜生产线等诸多项目纷纷“奔向”大海,向海洋寻求发展机会。
在第二届中国海洋经济洽谈会上,由绍兴县蓝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海之素纺织品,敲开了海洋经济的大门。据介绍,该纺织品原料来自于海藻,采用纯水作为溶剂,生产过程没有环境污染问题。而绍兴精功机电有限公司开发的海水淡化系统是采用超滤、反渗透、能量回收等工艺设计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投资运行成本低,系统回收率高等优点,主要应用于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电厂用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用水、海岛用水、舰船用水等。据了解,该项目还在继续投资开发中,已被列入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绍兴县海洋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组成部分,发展海洋经济具有一定的资源、产业优势。”业内人士分析,绍兴县能耗总量大、污染排放问题较为突出,政府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海水淡化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钟伟 王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