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调查中,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对“人情消费”既爱又恨,可谓毁誉参半。正面评价有:“是一种传统礼节习俗”、“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负面评价有:“成为许多人的负担”、“是面子心理作祟”、“是一种畸形的消费”、“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有人认为是“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近半受访者对人情消费持中性看法,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王裕国表示,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人们礼尚往来习俗根深蒂固的表现,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但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消费不再是传统的相互支持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带有人情投资的意味。王裕国说,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支出确实在逐年上升,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人情消费在农村占到家庭收入的30%-50%,对于刚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农村家庭来说往往很难承受。
王裕国建议,在人情消费畸形走高的当下,要提倡移风易俗,维护关系不应该靠物质和金钱。提倡邻里、亲朋之间,办事不要摆阔气、讲排场,提倡节俭。“现在宴席费用都不低,结婚动辄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礼的份子钱,何况送礼的人还期望以后收回,人情消费只会越来越高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秦冬雪王俊秀/文 201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