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最盼的就是收成那天。可是,去年台州市临海上盘镇100多户西兰花种植户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4073亩西兰花得了“僵尸病”。这背后的“凶手”是谁?菜农的损失怎么办?
日前,临海警方对外公布,此案已水落石出,“凶手”是假农药。临海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目前7人被起诉,4人另案处理。让菜农们欣慰的是,他们拿到了550多万元经济赔偿。
坑爹农药,菜农蒙受高额损失
临海上盘镇被誉为“中国西兰花之乡”。2012年9月上旬,菜农们发现田里的西兰花秧苗移栽后生长不良,大片的苗根发红,并慢慢萎缩僵死。
菜农们到处求援,经专家到田间踏勘后分析认为,西兰花得的“僵尸病”是伪劣农药所致。也就是说,菜农们喷洒的农药“甲嘧·草甘膦”有问题。
村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整个上盘镇仍有1000余亩西兰花绝收,3000多亩西兰花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0多万元。
摇身一变,假农药“穿上品牌新衣”
2012年10月中旬,接警后的临海警方,根据线索,将目标聚焦在了潘某身上。潘某,桐庐人,49岁,初中文化。
2011年12月,潘某经人介绍认识了桐庐某公司副总杜某。这家公司是生产农药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2%-3%“草甘膦”的废液。潘某与杜某商定:杜某在废液中再掺入一定量的粉剂“草甘膦”,调制出10%含量的水剂“草甘膦”,以每吨1900元的价格卖给潘某。
因“10%水剂草甘膦”已被农业部禁止销售,他们便冒用了安徽一家公司生产的银山牌“甲嘧·草甘膦”。
有了原料,潘某便在桐庐向吴某以每年15万元的租金租了厂房,购买了分装设备做包装。潘某又找来孙某,负责生产技术。
在绍兴一次植保大会上,潘某与做农药销售的老友余某相逢。余某答应帮他打开销售渠道,当有经销商质疑这个新产品时,余某就会像模像样地拿出一份安徽公司委托潘某公司生产该农药的合同。事实上,潘某的公司压根就不存在,合同上的公章都是他们伪造的。
就这样,废液一经包装,就脱胎换骨地以每吨4400-45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各地经销商。潘某说,不管这个产品质量如何,只要包装漂亮了,就会有人来买。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市场上含有“甲嘧·草甘膦”的农药要卖到15000元一吨,现在的这个新产品售价会更受农户欢迎,他们也乐意进货。
后来,怕人发现自己的品牌是假冒“银山”,潘某又自创了桐山牌,他们的销售渠道一直延伸到了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山东、浙江等地,其中销售到临海上盘的达12吨。
农业专家分析,这种假农药与普通草甘膦不同的是,喷入地面后,其中的有效成分甲磺物质不会在较短时间内降解,而是继续被作物根系吸收传导,抑制植株和根系生长,使农作物茎叶失绿变成褐黄色或紫红色,顶芽僵萎直至坏死。
元凶被擒,菜农的赔偿款到位
临海警方成立了专案组。专案组的目标是不仅要抓到犯罪嫌疑人,还要追回巨额经济损失。
当警方冲到潘某在桐庐的制假窝点时,这里只剩下一些机器设备和部分假农药。涉案人员已不见踪影。
其实此时,潘某已带着孙某来到湖南,打算在那里“重新开始”。12月30日,根据线索,警方在湖南省沅江市南大膳镇一租住处将潘某抓获。随着潘某的落网,案情逐步清晰,涉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陆续归案,并把追回的550万元赔偿款发还给了蒙受损失的菜农们。
2013年3月28日,针对潘某等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案集群战役打响,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山东、浙江等公安机关同步收网。其中,临海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缴获假冒农药100余吨、空塑料包装瓶5万多只,商标、标签、包装纸箱5万多件,价值160多万元。
沈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