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美丽乡村

磐安梓誉村

小桥流水人家令人沉醉

  •   清代文人古月筠有《游梓誉》诗,描写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的风光:“万山深处见平畴,始信桃源不外求。东转琴山迎我笑,画来襟水抱村流。”
      梓誉村坐落于磐安西南与东阳交界处。村民的先祖蔡渊是宋代理学名家蔡元定(号西山公)之子。1197年,他因避祸带着儿子蔡浩居住在梓誉溪口,才有了现在的梓誉村。
      踏进梓誉村,你会完全折服于它那“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在灰蓝色的天空下,古老的灰瓦白墙散发出安逸的气息。我们所有关于儿时的美好记忆,都可以在这座炊烟袅袅的村庄中找到踪迹。
      梓誉村溪水环绕,小桥流水把错落有致的古典民居连结在一起。村的西边有一座白鹤山,山上有古刹若干,山顶的仙鹤坪是村落的西边屏障。村东有泉从岩涧中流出,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古代文人墨客来到梓誉,有感于这秀丽景色而舞文弄墨,写下了梓誉八景和十景。
      该村古建筑遗存丰富,三合院、四合院、二进式四合院一共有13间,古桥10座,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其中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翔和堂、永言桥都是代表建筑。
      蔡氏宗祠始建于1420年前,1529年遭焚,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再次落成。蔡氏宗祠古朴大气,由牌坊式门楼、前厅、穿堂、后厅等建筑组成。门楼为青砖砌筑,房屋采用抬梁式结构,雕饰高雅,华而不俗。作为梓誉村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根基,朱熹题写的“理学名宗”匾额被高挂在祠堂中央。
      钟英堂由清进士蔡享洪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三合院式的住宅建筑,分为三个开间,堂内园雕、浮雕、镶贴交相生辉,其中光是龙的图案就多达200余处,体现了古代木雕、砖雕、石雕“三雕”的精湛技艺。
      翔和堂落成于乾隆五十一年前,由江南名士,清代江南五才子之首的叶蓁题写“翔和堂”匾。永言桥为明代石拱桥,对于研究明代桥梁建筑及南宋理学在磐安发展历史有一定价值。
      受悠久浓郁的理学文化熏陶,梓誉村也积淀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主要有“烧夜火”、“闹元宵”、“宗祠挂灯”、“无骨花灯工艺”、“梓誉吹打”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