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于是,在之江大地上,一个个“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户户农家开始追寻自己的农场梦。近一个月来,本报记者分赴嘉兴、宁波、台州、衢州、湖州等地,走进家庭农场,与一个个家庭农场主亲密接触,采写了一组“走近家庭农场”稿件。这组稿件虽窥豹一斑,但也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创新的魅力所在,其中不乏农场主们的所思所求。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刊登,以飨读者。
“葡萄大王”办起家庭农场
□本报记者 金国栋
家庭农场主名片:沈金跃,现年44岁,从事农业生产22年,现是桐乡市濮院镇大圣果蔬农场场长,农场主栽葡萄。
7月10日上午,虽然气温达38摄氏度,但沈金跃却忙得不亦乐乎。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一则喜讯:他的家庭农场刚通过了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考核组的考核。“满分为100分的‘考试’,我的农场得了98分!”这让农场注册满一年的沈金跃一家干劲更足了。
去年6月,沈金跃捧着登记材料,走进当地工商所,将大圣果园变更为大圣果蔬农场。无意中,他居然成为濮院镇第一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
沈金跃说,在他承包种植的140亩葡萄园里,种了藤稔、夏黑、醉金香等品种,这几天正是‘醉金香’上市季节,葡萄卖到20元一公斤,亩产值估计在2万元左右。
说起种葡萄,沈金跃一下子打开了话闸。在江浙沪一带,6月底本不是葡萄上市的旺季。然而,大圣果蔬农场的早熟品种葡萄,已提前入市。“行情好的时候,市场上卖10元一公斤,我们农场产的葡萄每公斤可卖到16元至18元。这不,3万公斤藤稔葡萄投向市场,一个星期就卖完了。”巧打上市时间差,既抢了先机,又提高了农场的产值。这是他经营家庭农场的秘诀之一。
大圣果蔬农场虽说是一家家庭农场,但内部分工非常明确。沈金跃负责经营管理,妻子、弟弟负责种植,父母分管后勤,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农场经营效益自然不菲。这家农场曾被评为桐乡市示范性家庭农场,当地政府还奖励了这位农场主3万元。
对于办好家庭农场,沈金跃也有自己的诉求和思考。他希望政府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能否向农场主倾斜,就他而言,目前租的土地再过三年就要到期,万一续包无望,土地被收回了,他前期对农场的大量投入将会损失很大;其次,他希望注册家庭农场的门槛能否再降低点,让更多愿意办家庭农场的农户实现梦想。
带着沈金跃的诉求,记者走访了桐乡市农经局。从该局获悉,截至2013年6月,该市共注册登记家庭农场46家,涉及果蔬、蚕桑、苗木、粮食、综合等多个产业。桐乡市也即将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转型升级为现代家庭农场,逐渐打造“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模式,以“订单”生产、“订单”销售的形式把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执行标准生产、质量追溯和品牌营销,实现合作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