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强生态 保供给 促增收

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本报讯 如何在新形势下给我省畜牧业寻找到一条发展新路?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7月24—25日,省农业厅与环保厅在金华联合召开全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场会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省环保厅副厅长方敏出席会议并讲话。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已达到了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6%,位居全国前列;并率先部署开展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同时创新实施了省外动物及其产品调入风险评估制度和免疫评估制度。然而,我省畜牧业部分传统主产区仍然存在养殖过载、规模偏小、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逐渐暴露出了农牧结合还不够紧密、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在组织与会代表现场参观,并交流了各地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先进做法后,会议指出,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在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畜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原则,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正视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切实增强攻坚克难、提质增效的紧迫意识,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把握畜牧业发展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全面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持浙江畜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会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一是突出资源循环,严格落实生态发展要求和污染防治措施。要按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农林牧渔科学配套和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作为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要在规范和标准的落实上下功夫,在政策、制度的设计上动脑筋,着力转变畜禽养殖生产方式。二是坚持有保有压,要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科学测算,合理调整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以优化生猪养殖总量和区域布局。三是统筹当前长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随着全省养殖总量的适度下降,调入量会相应上升,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各地要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加大力度建设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制。四是培育龙型主体,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和一体化经营。要加快推进畜牧业大产业、大合作、大企业、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200家大型合作社、5家核心种业企业、5家核心饲料企业和3家大型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同时要围绕种猪、种禽、种兔等优势畜禽品种,进一步挖潜提质、优化重组,着力提升畜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地制宜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品质优势和知识产权的畜牧业“金名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