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消费

恒天然涉“毒”中国乳企当引为镜鉴

  8月5日,国际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就其产品被检出肉毒杆菌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此前,恒天然集团在8月2日主动向新西兰政府通报,公司一工厂的产品检出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4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暂停进口所有新西兰奶粉,并要求涉事进口商召回相关产品。
  中国乳制品市场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大幅下滑,于是洋奶粉乘势而上。目前,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而且洋奶粉已基本垄断了中国的中高端奶粉市场。恒天然是全球最大乳品原料供应商。中国70%的进口奶粉都来源于新西兰,而这些奶粉的原料主要来自恒天然集团。以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为代表,近期在华洋奶粉品牌接连曝出质量问题,洋奶粉质量“百分百安全”的神话被打破。那么,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国取得的市场优势以及垄断地位是否会因此被撼动?
  让我们对比一下恒天然集团“肉毒杆菌事件”和当年三鹿集团及国内多家乳企的“三聚氰胺事件”。首先,问题暴露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恒天然是在自检中发现问题,之后向新西兰政府报告,属于“自曝家丑”。而三鹿集团等的“三聚氰胺事件”,是在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断揭发与肇事企业竭力隐瞒的持续角力中,逐渐被世人所知的。“自曝”和“被揭发”,决定两个事件性质的不同,以及事件发展走向的不同。其次,导致恒天然产品涉“毒”的原因是,该公司一家工厂的管道被污染,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当年发生在国内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众多乳企在产品中蓄意添加有害物质。这点更决定了二者性质的截然不同。“肉毒杆菌事件”中,肇事企业的应对以及事件的后果,决定了危机的可控,企业形象受到的损伤也是有限的。另外,中国乳企在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上存在较大差距,短期都难以实现赶超。洋奶粉在国内的市场优势目前还是难以动摇的。
  此次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尽管动摇了洋奶粉的质量“神话”,但恒天然集团向政府主动报告问题的做法,还是得到舆论的认可。有人从中看到了洋奶粉企业的商业道德。其实,有时比商业道德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畏惧”。新西兰拥有一整套严格、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肇事企业如果对质量问题无视和瞒报,不仅会被消费者唾弃,而且必将遭受严惩重罚。正是对市场的畏惧,对监管制度的畏惧,才让企业培养起成熟的商业道德。
  恒天然乳品涉“毒”及其处理,破除了消费者对洋品牌奶粉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乳品企业也应当引为镜鉴。今年全国人大开启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我国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从五个减少为两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农业部,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九龙治水”的乱象,在体制上得到初步解决,对食品安全的“无缝监管”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今年5月,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了相关罪名的司法认定标准,从执行层面增强了严惩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的可操作性。
  相信我国正在健全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可以让在中国境内的所有乳制品企业都心存畏惧,并逐步培养起应有的商业道德。这不仅可以使食品安全事件处在可控状态,更是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前提。樊大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