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用量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国内外专家看来,放弃化肥既不可能,也不科学,但中国必须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在9月16-17日举行的“IFA化肥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称,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依赖化肥等产品的高投入,对环境没有好处,这种粮食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消费全球三成化肥
中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过量施用化肥已成为中国农业的魔咒。
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副司长龙文认为,过量使用化肥不但浪费了不可再生的煤炭、磷矿等能源和资源,同时也加重了国内对硫、钾的对外依存度。
张福锁举例说,农业大量施肥导致全国农田PH值下降0.5个单位,土壤普遍酸化。酸化,首先使得作物生长很差;其次造成病虫害发生、重金属超标,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低效使用是病根
化肥用量大的根源在于使用效率低。中国水稻单产跟日本差不多,但是氮肥用量是日本的3倍、韩国的2倍。这其中,除了土壤条件差以外,更重要的是肥料不合理使用。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认为,中国的肥料用量比其他国家多,跟种植制度有关。中国很多经济作物,由于复种指数高,直接导致肥料用量大。还有,水资源的匮乏,特别是水资源跟农业生产的不匹配,也造成了肥料的大量浪费。
比如,近些年,全国粮食主产区正从南方向北方转移,而北方正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更何况目前农业生产很少考虑水分和养分的相互配套。不合理用水,特别是大水漫灌,造成了大量化肥的浪费。
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不论从农业、经济,还是从环保的角度,都势在必行。
除了化肥以外,农业中灌溉、地膜、农药等传统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速也比粮食产量的增速快得多。
张福锁认为,中国的粮食基本上是靠高投入,这种粮食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龙文建议,要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工作,加快改变农民粗放的施肥观念,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水平。“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销用新体系,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农资精准服务。”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正在开发一个养分管理的项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夏洛特·黑贝布兰德(Charlotte Hebebrand)说,该项目是教导农户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比例,使用正确的养料。因为,在不同的农业区域中,农作物、土壤的具体特性是不同的。这在拥有众多小农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如何高效科学地进行水和化肥的综合管理,应该是我国肥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高祥照说。
邵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