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食品药品安全

回眸2013,我省食品药品安全水平趋好

  □通讯员 汪建强 本报记者 郑慧玲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社会民生。2013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控风险、建机制、促发展,有效保障了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日常监管扎实有效
  这一年,我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被纳入“平安浙江”考核体系,5个县(市、区)获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称号,新增市级药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129个。全省16个县、65条街、352家单位、188个学校食堂开展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1个县、3条街、23家单位、7个学校食堂通过省级现场评价验收。
  这一年,日常监管不断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不良反应监测、在线电子监管等监管机制建设扎实推进,注重特殊药品、基本药物监管,加快实施新版GMP,突出抓好定制式义齿产品、一次性使用输注产品风险隐患排查。启动实施“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重点抓好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等级提升工作,全省A、B等级学校食堂比例达48.2%。新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深入推进,全省餐饮等级评定工作完成94%。
  这一年,质量抽验持续强化。全省完成药品抽验14792批,药品评价抽验合格率99.8%;完成医疗器械抽样1230批次,合格率99.47%;餐饮食品抽检4579批次,合格率93.67%;餐饮具抽验1872批次,合格率94.60%。
推进重点问题整治,风险隐患初步消除
  2013年,我省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持续深化。扎实开展了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围绕8大类药品生产经营领域违法行为,打建结合,边打边建,查处案件20余起。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立案查处案件384件,移送公安机关65件,捣毁非法生产窝点15个、非法销售窝点28个,仓储窝点9个。以餐饮单位“四自”食品、餐饮具消毒、凉拌菜、凉菜间、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高风险食品和关键环节为主题开展“餐剑”系列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行为1057起,立案查处658起。通过整治,餐饮环节餐饮具消毒合格率提升4.7个百分点,未经许可供应凉菜及生食海产品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购置、使用集中消毒单位餐饮具索证索票率达到100%。
  2013年,我省从快、从严、从重查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制售假劣产品、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在2012年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的基础上,2013年继续对排查出来的可能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七大隐患问题进行整治规范,重点涵盖了原料药质量安全、使用回收塑料用于药包材、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定制式义齿金属原材料、一次性注输器具、城乡集贸市场出售假劣中药材等方面。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696件,查处药械涉案单位2448家,取缔药械无证经营172家,销毁假劣药品医疗器械4543批次;查扣各类违法保健食品36425盒(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54起,其中7起被国家总局列为重点督办案件,12起被列为公安部集群战役案件。
深化监管机制创新,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这一年,我省把推进监管创新,构建监管长效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初步构建了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出台《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办法(试行)》,以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排查、获取、评估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信息为基础,通过会议商讨的形式,综合研判风险因素、评定风险程度、制定防控措施,建立了纵向风险会商制度。制订《浙江省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初步形成日常监管、审评认证、检验检测、监督抽验等全环节联动机制,建立了横向风险评估制度。
  此外,我省还大力推进省级现代医药高新园区建设,牵头开展“进园区送服务、助创新促发展”活动,对创新潜力较强的园区、企业和产品,实行开辟绿色通道、现场帮扶指导等10项服务措施。另外,还通过建立药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实施药品行业重点环节信用管理,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等级与药品集中采购挂钩,规定必须具有A级以上信用等级才能参加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配送、疫苗和生物制品批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