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正值早稻育秧时节。近日,宁波鄞州区种粮大户汪琰斌开始把水桶里浸泡的种子放入两台种子发芽机,进行催芽。这个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是980亩农田的“田老板”。在他不大的库房里,除了种子发芽机,还有一条育秧流水线、一台床土整理筛选机、3台高速插秧机和3.6万盘秧盘,初步实现了早稻育秧的全程机械化、工厂化。“去年我第一年种水稻,没有购置农机,结果在育秧时吃了不少亏,所以今年果断地把育秧各环节所需的机具买齐了。”汪琰斌告诉笔者,这两天,他打听到镇海农户使用一种育秧架,可以把育秧流水线上出来的秧盘传送到秧田里,准备跑过去看一下使用效果。“虽然一条6米长的育秧架售价7200元,但如果能省下大量人工,这点投资绝对值。”
在宁波,不但像汪琰斌这样的种稻新手在育秧时普遍依赖新型农机,更有一批有经验的大户走在了前头。他们在农机部门的帮助下,纷纷建立育秧中心,不仅为自己,也为周边的散户提供育秧服务。宁波市农机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3年,散户育秧点从880个减至525个,而5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则从118个增至289个,工厂化育秧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散户育秧模式。
宁波市早稻育秧选择新型农机,是在育秧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之下的必然选择。“两年时间里,合作社的育秧成本从一盘秧苗2元迅速涨到了3元。”慈溪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戎兴元告诉笔者,育秧期间,合作社需要雇12名临时工人,而每个人每天的薪水已经从两年前的120元增加到180元。在早稻育秧领域尽快实现“机器换人”降低成本,已经成为种粮大户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镇海区,农机部门积极推广在工厂化育秧点安装喷滴灌提高秧苗质量的技术,并引入“育秧工厂播种催芽+农户自家小拱棚培育”的模式,由农户通过向育秧工厂购买播种催芽好的半成品秧,提高秧苗成活率。
余方觉 谢健 邵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