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食品药品安全

浙江将对食品生产实行严进严管

  □本报记者 郑慧玲
  本报讯 记者从5月19日召开的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将完善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整合抽检监测职能,对食品生产严进严管。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所以把好厂门是关键。今年,我省将制定并实施《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报告规定》,从环境卫生、原辅料采购、添加剂使用、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安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对企业应当落实的主体责任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规定企业进行自查和向主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将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符合性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的频次、时间和比例作出规定。同时,今年我省将完善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评价和分类监管办法,修订《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与分类监管办法》,将企业食品风险等级、日常检查记录、抽检监测结果、举报投诉情况等进行评分,按照分数的高低分成A、B、C、D四个类别,按照类别分别规定主体责任报告、监督检查、产品抽检等。通过自查报告和等级评价两项制度的推行,引导和督促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诚实守信,同时提高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今年,我省将完善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整合抽检监测职能,对食品生产严进、严管。据悉,在完善生产许可制度方面,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省政府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下发了关于调整下放食品生产许可权限的通知,采取统一管理、分期发证的办法,除保留涉及高风险、有产业限制以及分类界限模糊需要全省统一的乳制品、白酒、特殊上市食品等8个单元的发证权限以外,其他88个单元的食品生产许可权限都下放到市一级,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为此,各市将抓紧设立食品生产许可的技术审评机构,提升食品检验机构的能力以满足发证检验的需求,遴选一批审查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取得审查资质证,以满足现场审评工作的要求,严把食品生产许可关。在整合食品安全抽检及风险监测职能方面,将发挥体制优势,统筹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的抽检监测工作,按照统一制定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汇总分析、统一结果利用的原则,以及企业全覆盖、品种全覆盖、项目全覆盖的要求,把原来分散在多部门实施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整合起来,综合加以实施和利用,以实现食品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治理、早解决。据悉,今年的抽检监测计划涉及三大环节,28大类食品,136个品种,183个食品明细,一共3.6万批次。
  同时,我省还将狠抓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今年,我省将组织开展新一轮浙江地产食品“533”安全保障行动,以乳制品、白酒、饮料、蔬菜干制品、食品添加剂等5类为重点品种,对约3000家生产上述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及小作坊开展隐患排查,通过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的溯源体系、监管责任体系和社会监督三大体系,防范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将切实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登记,纳入监管网格,探索建立小作坊生产的乡镇报告登记制度。专项整治方面,今年我省把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饮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8类食品作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管的重点品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针对这8类食品印发了问题清单,列举了这8类食品可能存在的41个问题。
  此外,今年我省还将突出抓好行业协会的转型经验推广,大力推广余杭蜜饯协会、衢州山茶油协会等的试点经验,通过许可申报以及年度资料审查、企业原辅料及成品抽检、日常检查以及产品抽检不合格整改验证等方面的授权,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有关执法调查、隐患排查,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以扩权、强责、提能为核心,推进食品生产加工行业转型,增强其组织、协调、服务和自律的能力,形成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会议还就新形势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底线、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扎实推进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提升科学监管水平、树立食品药品监管队伍良好形象等五方面要求,还分别对前一阶段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监管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