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畜禽排泄物变成沼渣沼液,废菌棒成为绿色有机肥;溪边河畔的白色垃圾不见了,田头地角的食用菌废弃物难寻踪迹……变化,来自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何方?“这里面汇集着众人的智慧和汗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农民,每个人都起着作用。”龙泉市农业局局长郑玉贤自豪地说。
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龙泉将土地流转、土地开发立项、作物种植以及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分别列入市政府、国土局、农业局、水利局、农发办等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一改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齐心协力奏响生态曲。
示范区建设是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破解示范区建设资金紧缺的难题,龙泉市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基础上,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农田小水利、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转化和农村生态环境检测等项目资金,制订落实重点项目部门包干扶持制度,做到示范区建到哪里,项目就安排到哪里,资金就支持到哪里。
以《龙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为引领,制定畜牧业、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多项扶持政策;
出台《2014年龙泉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若干政策》,落实资金350万元,对养殖场进行改造提升,促进规范养殖,发展生态特色养殖;
制定《龙泉市开展养殖污染整治的若干政策》,拆迁或关闭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市财政拿出1200万元用于拆迁、关闭养殖场,补助沼气池、沼液池等设施建设;
2014年,龙泉市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拨出24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市建立废菌棒收集点60个和废菌棒集中上山培肥示范点40个,督促各乡镇(街道)通过废菌棒还田、还山、生产有机肥等措施,综合利用废菌棒;
……
一项项扶持政策的出台,体现了龙泉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兴农、两美浙江建设的高度重视。
如果说,政策支持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那么,龙泉的广大农民和示范区内的一个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力。
在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3个既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又有战略眼光、实力相对较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了区内的各项建设任务。阳光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
成立于2003年的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具有战略眼光的董事长蔡利武,2011年就看上了有机肥的广阔前景。
不到3年时间,公司所属的有机肥厂就建成了生物发酵翻抛生产线、颗粒有机肥自动生产线和生态砖生产线,以废菌棒和猪粪为原料,研制出了供花卉、苗木、茶叶、蔬菜等使用的有机肥及绿色生态砖,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2013年,企业生产成品有机肥6100吨,消纳畜禽排泄物11000吨,消纳食用菌废菌棒2300吨。待第二期工程投产,每年能消纳21585吨畜禽排泄物和 4316多吨废菌棒,可生产13490吨优质有机肥。“以往农民只顾耕耘眼前那块地,这种观念已跟不上时代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才是我们要走的路。”蔡利武的感叹,也是当今新型农民的所想所向。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龙泉的生态兴农项目。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是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前,公司生产基地建在离龙泉市区20多公里的竹垟畲族乡。2011年,龙泉在市郊开辟了丽水市首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双益菇业成为首批入驻园区的企业。目前,公司投资6500万元建设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厂化年产3000吨金针菇”项目已经完成一期建设。
浙江能源集团则把目光瞄准了秸秆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目前已在龙泉建成生物质发电厂。发电厂以秸秆、木屑、竹屑、菌菇棒为燃料,以其它农林废弃物为辅助燃料进行发电,年消耗生物质燃料折算标煤6.47万吨,提供绿色能源1.8亿千瓦时。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草木灰和蒸汽,也可以循环利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龙泉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丽水市农业局局长姜波对龙泉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颇为自豪:“它为丽水这样的山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从积极推广节水、节肥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创新农作制度,探索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等新型高效模式,再到实施农牧对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龙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脚步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