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专题

食品防腐剂食用色素等并不可怕

  “某某卤味比其他的卤味好,它是不添加防腐剂的!”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逛超市的时候,很多人会对一些产品包装上印着“不含防腐剂”、“无色素添加”等的食品产生好感。防腐剂、食用色素等真的那么可怕吗?
延长食品保质期,防腐剂功不可没
  资料表明,没有食品防腐剂、保鲜剂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0%以上的粮食腐烂变质,而防腐剂和保鲜剂把这个数字降到了30%,由此抢救出的10%粮食,可以多养活很多人。
  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是防腐剂的主要功能,它对代谢底物为腐败物的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持续的抑制作用。重要的是,它能在不同情况下抑制最易发生的腐败作用,特别是在一般灭菌作用不充分时仍具有持续性的效果。
  防腐剂有化学合成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两大类。化学合成防腐剂是通过化学方法生产,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腐败变质或生物代谢的化学制品。常用的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尼泊金脂、丙酸盐、亚硫酸及其盐类、硝酸及亚硝酸盐类等。天然防腐剂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的物质,也称作生物防腐剂,如乳酸链球菌素、鱼精蛋白、溶菌酶、壳聚糖等。
  我国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等25种。以苯甲酸为例,很多饮料中都添加有这种防腐剂。实验证明,一个70公斤体重的人,每日摄入35克苯甲酸并不会对身体构成伤害,但专家规定的剂量是其百分之一,也就是每日仅摄入0.35克。按照这个量,人们每天食用各种食品,其摄入苯甲酸总量一般不会超过规定剂量,所以不必担心。
  在商场买的东西,使用防腐剂,它的保质期有几十天,如果没有防腐剂几天就坏了,要是人吃了坏的食品,受到的危害更大。
食用色素不超量超范围使用,便是安全的
  食品追求色、香、味、形,色是第一感觉。一款很平常的食品增加了颜色以后,能引起人们的食欲。食用色素就是给食品着色,改善食品色泽的一种食品添加剂。
  食用色素有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故又称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等。这些人工合成的色素对人体有害,易诱发泻泄、中毒甚至癌症,故不能多用或尽量不用。
  天然食用色素是直接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对人体一般无害。早在公元10世纪,古人就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此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我国自古就有用红曲米酿酒、做酱肉、制红肠等习惯。西南、江南一带还分别用黄饭花和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目前,允许使用的虫胶色素、红花黄色素、甜菜红、辣椒红素、红曲米、姜黄、β-胡萝卜素、叶绿酸铜钠盐、酱色等,被广泛用于药品、食品中。
  评价某一种食用色素是否安全,除了看它有没有进国家规定的清单,还要注意有没有超限量、超范围使用。以柠檬黄为例,根据国家规定,如果你在虾片、饮料中发现有这种色素,那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如果在玉米馒头里也加入这种色素,那就属于超范围使用,是违法的。
  据了解,美国的食品颜色通常非常鲜艳,吃什么颜色的东西嘴里就留下什么颜色,色素的使用是非常多的。食用色素只要不超限量、超范围使用,就没有安全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食品添加剂叫抗氧化剂。氧化不仅会使食品中的油脂变质,而且还会使食品退色、变色和破坏维生素等,从而降低食品的感官质量和营养价值,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引起食物中毒。抗氧化剂就是一种能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和其它食品添加剂一样,只要在国家规定的清单里面,不超限量、超范围使用,一般来说是无害的。
本版稿件由韩融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