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樟村位于松阳县南部山区,距县城18公里,坐落在海拔1198米的留明山下(民国十五年版《松阳县志》卷一称留名山),四面环山,村庄海拔237米,处于松(阳)龙(泉)古道上。
横樟村落布列在东坑两岸,呈块状布局,保存完整,历史建筑原汁原味,尚存文物古迹20多处,有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包氏宗祠等。
横樟村古时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耕读之风盛行。当今包氏后人有说横樟村曾一年出现过18顶戴(秀才以上)。此事真假尚且不论,但横樟包氏祖先中确实出过杰出人物。《横樟包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包仁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包仁为包拯的第四代孙,继包仁之后,横樟包氏祖先亦是“富庶繁衍,仕宦不绝”。
横樟支系由蟾湖主系发展而来,其支祖包仕登,在历史上也是个贤人君子,曾被聘为国子助教,在武英殿向明太祖讲述二帝三王之道,被明太祖“提拔”为齐王府左长史,为正五品。
横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清代族人包庭之撰写的《横樟四景》,有西岭青松、三台拱秀、古松夜月、南屏横翠。松阳文人叶荣亮在写到横樟时,引用了书圣王羲之所描绘的兰亭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包仁晚年游历至松阳蟾湖,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有龙脉生象,故突发奇想,愿意在这里定居下来。
一条石砌古道从村中蜿蜒而出,贴着横樟岭向远处伸展出去。古道长1.5公里,路宽2米许,为均匀坑石砌成的通衢大道,看上去特像“龙骨”。
由横樟村往横樟源前行七八里,有岩洞,村民谓之“大洞”,高丈许,可容近百人纳凉避雨。距“大洞”外一里许,左侧有一支流,俗称野鸭坑,有白水漈共三级,每级高逾40米,几十步外水雾弥漫,夏日至此,清凉宜人。
横樟村保存了许多古老习俗。除夕新年,四时八节祭祀活动依然隆重,祭祀礼仪保持原汁原味。春播插田(插秧)首日要举行开秧门仪式。户主要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雇工和客人,说吃插田饭的人越多越好,多一人吃,秋后会多收一担谷。秋天稻谷收成后,要举行尝新米仪式,用新米饭祭祀社公、土地、祖宗,期待来年有更好的收成。冬闲时节要举行闹冬活动,请戏班或傀儡戏班演出,称闹冬戏。新年扎制37节大板龙于正月初八开始在本村及周边各村舞演,正月十五日至县城舞演,正月十六日收灯,新年活动结束,人人投入新一年的生产活动。横樟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旧时,在家塾内供孔夫子像,让儒童顶礼膜拜。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
每年的正月初五或初六,横樟村都会举办一场由松阳、遂昌及温州包氏支系共同参与的祭祖仪式,场面盛大。
钟郁芬 阙献荣 叶高兴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