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一个普通的城中村社区。家住塔冢裕园的冯米山是个土生土长的塔冢人。出生于 20世纪 50年代的他,是塔冢村文化的“活化石”。一份坚持13年、刊印235期的《塔冢报》,一部包含150余万字、3000余帧照片的《塔冢志》,就是冯老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塔冢村历史变迁的见证。
生于斯、长于斯的塔冢乡土情
“我生在这,长在这,这半辈子从未真正离开过塔冢!”冯米山说,对于塔冢,他有一种感恩的情怀。“1942年河南大旱,闹灾荒,我的母亲是从河南安阳逃荒来塔冢的,没有塔冢收留她,也就不会有我。”
高中毕业后,冯米山回到塔冢村当起了语文老师,这一教就是13年。多年的教学生涯是冯米山人生中难得的一段经历,同时也为他创村报、编村志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城中村改造让传统乡村发生巨变,人们从平房搬到高楼,从村民变成市民,但有关村子的传说和记忆,还有古朴的乡风和民俗,却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所以这个变迁过程需要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来。”冯米山说,“因为我教语文、经常与文字打交道,村委会才同意让我创村报、编村志。”
说塔冢事、办塔冢人的报
“《塔冢报》由塔冢人写,讲的也是塔冢事,村里老百姓都爱看,我自己也有好几篇作品登在上面。”75岁的退休教师王顺新说。
《塔冢报》从2000年开始筹办,创办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冯米山表示,当时大家没有办报经验,工作人员又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大家迎难而上,坚持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塔冢社区报》。
“作为一份村报,能坚持十几载,不容易。冯老师除了坚持自己写稿,还鼓励村民积极投稿。有一次为了一篇稿子,冯老师六次邀请我写。对于文化水平不太高的群众来稿,冯老师则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王顺新说。
“《塔冢报》是架在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既能保证政策的上传下达,也能反映社情民意。报纸头版阐述的是政府的政策、村里的大事,而‘大话塔冢’版块则是老百姓的声音,有塔冢的历史、文化、老照片等等。”塔冢村村支书王东娜说。“《塔冢报》的存在还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富足起来。”冯米山说,“桌子上这本80余万字的《塔冢文学作品集》和230多页的《塔冢书画摄影集》都是从《塔冢报》中摘录出来的,里面都是塔冢人自己的作品,散文、诗歌、书法、摄影等作品都有。”
从2001年9月15日第一期《塔冢报》刊印,到2014年8月8日共发行了235期,这235期报纸冯米山都一份不落地装订了起来。冯米山表示,这份报纸除了丰富塔冢人的文化生活,还见证了塔冢的历史变迁,翻阅这些报纸就看到了塔冢走过的足迹。
编一部留住塔冢根的村志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传奇。随着城中村的改造搬迁,一些被城市包围的村庄即将或已经消失,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2003年冯米山有了为塔冢编村志的想法。
冯米山直言,编修村志不是写几篇文章,村志需要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数字,村里以前没人编过村志,可参考的资料几乎为零,所以这个想法酝酿了六七年之久。
2009年春节,村领导的一席话坚定了冯米山的信心,“几年后,我们的村庄就要没了,新塔冢将矗立在我们面前,塔冢需要一部村志来留住塔冢形象,留住塔冢记忆,留住塔冢的根啊!”
从2009年开始,冯米山、张家文等主要编写者多次通过村报向群众征集文字、图片等资料,他们还多次深入居户、图书馆走访调研,对于一些重要的材料,甚至还去北京、山东、湖南等地查阅文献典籍,以确保村志编修内容真实可靠。
经过6年酝酿,3年编撰,这部
包含150余万字,3000多
帧照片的《塔冢志》终于在
2012年完成。《塔冢志》分
上中下三卷,按照概述、大
事要事、行政建属、自然地
理、节日习俗等分为21章节,用文字和图片翔实地叙述了塔冢村的历史变迁,并对村中五十多个家族谱系的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是冯米山将我们对村庄的遥远记忆串联了起来。”王顺新,这位曾在天津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塔冢人说,他在《塔冢志》上看到一张1953年自己小学毕业时的合影很吃惊,因为自己都没有那张照片。《塔冢志》的出版,也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校审人员说,这是整个河北省目前见到的第一部如此大容量,资料翔实可靠,正规出版的村级地方志书。
原石家庄市社科院院长郑凤杰称,《塔冢志》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对了解和研究石家庄区域内农耕经济文化很有史料价值,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部珍贵村志。
(据新华网 高博/文 2014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