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学生家长、民评代表等,走进再行路上的长青小学长青校区,了解学生午餐的制作过程。
长青小学长青校区,一共有63名老师、725名学生,除了部分特殊需求的学生,午餐都由学校食堂供给。为了保证学生用餐安全,学生午餐从原材料到上桌得经历“三重门”。食堂管理员楼老师介绍,每天早上5点多,由区级招标的配送企业会将新鲜蔬菜、肉制品等送到学校,这些菜品都需要出示检验检疫的合格证才能入校。
这是第一道“安全门”,第二道则由人工完成,每天7点多,当天的值日老师会先检查一遍菜品质量,不新鲜的及时退回去。最后一道“安全门”则是菜品进厨房洗净后,工作人员再次检测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合格后进行烹饪。
笔者在学校食堂的教工餐厅看到,墙上的液晶屏实时显示着原料间、操作间、熟食间等的监控画面,整个菜品制作过程的画面都将被后台储存。长青小学党支部书记王琪介绍,学校食堂对切菜的刀具都有明确区分:“切蔬菜用绿色手柄的,切肉的用红色的……”
中午11点多,工作人员开始将用桶分装好的饭和菜送往教学楼一楼。11点40分下课后,菜品和饭将由任课教师在教室内进行分发。据了解,为了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餐具都是学生自带的。
长青小学校长彭音介绍,学校每周五都会将下周的菜单通过校园网公示,并发短信给学生家长。“这样家长就可以根据学校的菜谱进行营养互补,也可以提前叮嘱过敏的学生哪些不吃或尽量少吃”。为了及时掌握菜品的质量和意见的及时反馈,学校教师的饭菜与学生都是一致的。
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路市场监管所所长蒋勇介绍,除了校园食品安全,校园周边200米的食品店都是他们监管抽查的重点。 潘杰 胡文敏